青少年为什么学古诗词( 二 )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上从先秦诸子百家,《论语》,《礼记》……到唐宋元清的诗词小说,都是传统文化的深厚载体,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
但是,情文并茂的古诗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天书”,诸多的文言字词,古今异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都让学生们望而生畏 。
中学语文课本古诗文篇目占到近四分之一,教学大纲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有所降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对初中学生来说,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 。
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到一条“捷径”,使其能顺利过这一关 。
诵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
”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
对于初中生来说,读,首先就要做到读的时候能够通顺,读正字音,因为对于古诗文,能读准字音,那么对文章字词的意思也有了一定了解 。
如《论语十则》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字能读出“XING”,那就能够把握住它的基本含义 。
《口技》中的“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间”读“jiàn”有“夹杂”的意思 。
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间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
古诗文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注意读准字音,还必须适当停顿 。
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 。
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 。
所以,在教授课文的时候,老师需要把不同的句读标出来,让学生去对比判断,以及通过范读,去掌握正确的句读 。
在诵读的时候,要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分清句读,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 。
在古诗文的学习阅读中,假如学生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以及故事背景后,那就能更好的明白其中的内涵 。
学生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掌握文章思路,才能在朗读的时候加深记忆 。
所以教师在平时讲授中也应该充分利用背景资料,更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根据所教的内容,为学生学习时提供相应的图画和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象,音乐中朗读古诗文,更深刻地领悟文意和诗意 。
单纯的诵读古诗文还是不够的,在阅读的时候还应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想象再次激发阅读的兴趣 。
古诗文的语言都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其有限的字数表达着机极其深刻的内涵,假如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
通过朗读诗文,学生可以进一步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
比如初一第一册中王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几个简单的名词勾勒出一幅凄凉的游子流浪图,假如光靠教师语言是无法表达淋漓尽致的,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闭目想象,反而能把握住诗歌的主题,并且,经过学生自己的感受,在读的时候感情也更到位了 。
自主翻译 文言文与现代文教学不同的是学生遇到语言障碍较多,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帮助学生扫除这些障碍,下一番“咬文嚼字”的功夫,侧重在“讲”上下功夫,老师讲,学生听和记 。
一般都是教师逐字逐词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思想,再讲解写作技巧 。
这种方法,放到现在新课程的主旨下我们发现是很不适宜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教师要做的是教其点金术,而不是给金子 。
所以,在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自己先借助课下注释,在自己的草稿纸上进行翻译,有问题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提出,要求解答 。
学生朗读时觉得明白了课文的意思,在用笔翻译时,才感到有许多地方很不顺手,一些难词,难句的障碍横亘在面前 。
他们被逼近着看注释、查资料、动脑筋、问老师 。
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咀嚼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了 。
诸如文言文的词法、句法老师这时不必肢解,不必讲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