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起源介绍,冬至的简介 冬至的由来( 四 )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公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 , 而冬至一阳生 , 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
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
冬至的由来2
冬至(Winter Solstice) , 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 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中国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和南瓜的习俗 。谚语:“冬至到 , 吃水饺 。”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还有很多 。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 , 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
;

冬至起源介绍,冬至的简介 冬至的由来

文章插图
5、冬至的起源和意义 冬至的起源和意义是什么1、起源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是上古时期根据天象物候确定阳气渐渐开始回升而定出的节气 。冬至这天 , 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 , 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 , 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 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 , 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 。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