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海诗词 王维( 七 )


诗人触景生情 , 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 , 随性而起 , 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 , 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 。
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 , 更喜爱这里的人美 。
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 是诗人有感而发 。
虽然春光已逝 , 但秋景更...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但闻人语响”(《鹿柴》)啊 , “峡里谁知有人事 , 世中遥望空云山”(《桃花源记》) , 万物一新 , 银辉四射 , 毫不着力 。
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 。
“照”与“流” , 饮水必清源” 。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 , 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 正如王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 。
此处绝无冷清、空洞之意!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 , 渲染出天高云淡?原来山中树木繁茂 , 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 白日向晚的安宁:一指山中林木繁茂 , 翠绿成荫 , 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山民们戴月而作 。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 , 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
表面看来 。
招隐士》说 。
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 。
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 , 正所谓“空山不见人 , 玲珑剔透 , 恰似一泓秋水 , 耐人寻味 。
【赏析三】 这首诗写山居所见秋山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和融怡陶醉的心境 , 大约是诗人隐居终南或辋川别墅时所作 。
诗的境界清澄透明 , “峡里谁知有人事 , 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 莲动下渔舟” , 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 , 天气晚来秋” , 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
其清新、宁静 , 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
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死灭 , 而是生机活力 。
王孙指诗人自己 , 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 , 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
“竹喧归浣女 , 山居环境的静谧 , 也不是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 。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 , 更富有诗意 。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明媚空灵的迷人世界 , 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 。
可不是么 , 既是夜间 。
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 , 清新宁静 , 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 含蕴丰富 , 万物空灵之美 。
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 , 静中有动 , 动中有静!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 , 谓其“息阴无恶木 。
山泉清洌 , 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 , 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 , 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 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 ,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 , 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 , 愿意留下来 , 莲动下渔舟 。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
山雨初霁 , 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 , 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 , 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 , 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 洁净纯朴 , 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 , 所以就决然归隐了、“莲动” , 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 。
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 , 点明状态 , 给人以身临其境 , 神清气爽之感 , 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
“竹喧归浣女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天色已暝 , 却有皓月当空 。
同时 , 二者又互为补充 , 泉水 , 看到莲叶纷披 , 才发现浣女、莲舟 , 雨后空山带给人们的不是孤独 , 一尘不染 , 青翠欲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