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故事诗词( 六 )


不堪盈手赠,(huán)还寝梦佳期 。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
昨 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
《中秋》 (宋)戴石屏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
《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农历八月十五是 我国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 。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秋节从2008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中秋节的习俗有以下几种:(一)赏月:中秋节的月亮是特别的皎洁与圆满,具有象征团圆的意义 。
古代就有许多人想看月亮里的玉兔和吴刚伐木,现代人是欣赏月夜的自然美景 。
(二)吃月饼:吃月饼的习俗有文字记载是始于明代,传说把节庆的食品神奇化,并赋予爱国的意义 。
中秋应景的是“月饼”,与端午节吃粽子一样 。
月饼是庆团圆或是纪念反抗异族的统治 。
(三)团圆:大家吃月饼、赏月、酬谢土地公等习俗,都在祈求人生圆满光辉,家庭团圆幸福,社区平安,表现出月圆人亦圆的理想 。
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诗歌,习俗,文化嫦娥奔月等,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