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明的诗词手抄报( 二 )


直到今天 , 清明节祭拜祖先 , 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
【清明节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
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 , 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 , 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 , 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 , 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 , 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 , 即今天的清明节 。
因此 , 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 , 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
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 , 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 , 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 , 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 , 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 , 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 , 当上国君 , 并勤政爱民 。
十多年后 , 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 , 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 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 , 却忘了介之推 , 他经旁人提醒 , 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
可是 , 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 。
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 , 有人提议放火烧山 , 介之推是孝子 , 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
可是 , 大火烧了三日三夜 , 仍不见介之推 。
火熄灭后 , 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
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 , 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
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 , 定为寒食节 , 规定人民禁止用火 , 寒食一天 , 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
第二年 , 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 , 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 , 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 , 围成圈儿戴在头上 , 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 , 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
在春光...
清明节手抄报内容 。
古诗,来历,习俗等起源源流:清明节的起源 ,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 , 于此日祭祖扫墓 , 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 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 , 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
其实 , 从历史的实际来看 , 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
原始社会 , 先民们钻木取火 , 火种来之不易 , 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 , 因此 , 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 , 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 , 要禁止生火 。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 , 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 , 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 , 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 , 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
踏青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
上古时候 , 家中有人去世时 , 只挖墓坑安葬 , 不筑坟丘标志 , 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
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 , 将祭祖安排在墓地 , 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
战国时期 , 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
秦汉时代 , 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 。
据《汉书》记载 , 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 , 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
在唐代 , 不论士人还是平民 , 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 ,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 , 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
诗人们的作品 , 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 , 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 , 春园百卉开 。
”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 , 清明寒食谁家哭 。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 , 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 , 清明到来时 , 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
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 , 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