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怎么写?( 四 )


在心里找个珍贵的地方,把他们放在那里 。好好为之奋斗,记得电话联系,记得常回家看看,记得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记得父母常常在想念我们,记得有时候母亲会因为想念而偷偷抹眼泪,记得母亲也曾一次次朝我们离开的方向眺望,久久,久久地……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怎么写?


赋得永久的悔
“读万卷书且行万里路”
“淳朴恬澹,本色天然”
“外表平易,秀色内涵”
这些词句来概括季老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
原本读这本书,信手拣来,纯属偶然,但现在却是欣然 。原因自不必多说,尽(浸)在书中了 。
季老的阅历已不能用丰富二字形容,但他能持着谦虚待人的本性,在“大家”中委实不多 。也许正是清楚了自己的优劣,所以有感而发的谦虚是真诚的,绝不是虚妄的 。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怎么写?】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 。季羡林正是经历了这样苦涩的童年 。诚如季老所言,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家境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 。此情此景,与我们相比,真不可同日而语……六岁那年,背井离乡,成为季老一生中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叔父对他望子成龙,教育十分严格.季老也正是从此刻起开启了他漫长的求学生涯……
季老虽已耄耋之年,写起文章来仍像孩子们般生动、活泼 。比方,在夜课后,在黑暗中,走过一片种满了芍药花的花畦,紫色的芍药花同绿色的叶子化成了一个颜色,清香似乎扑入鼻宫 。季老戏称,学习英文总同美丽的芍药花联在一起,留在脑海,成为美丽的回忆 。
关于“拖尸”,季老也描写得惟妙惟肖 。据说,这是当时清华的一个特色 。新生在报到前必须先到体育馆,旧生好事者列队对新生进行“拖尸” 。几个彪形大汉把新生的两手、两脚抓住,举了起来,在空中摇晃几次,然后抛到垫子上,这就算完成了手续,颇有点像《水浒传》上提到的杀威棒 。想想,我们报到是去的也是体育馆,只是没受到这样的“礼遇” 。其实,这只不过是旧生对新伙伴开一点玩笑,充满了友情的 。
季老就是如此赋有生活感,此外,他的处事原则、清醒自知、民族意识也毫不逊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季老躬行着 。他心头有拂拭不掉的科钦人民的一颦一笑,有火焰山的热烈奇异,也丝毫不缺少哥廷根般的点点怀念、感激 。体验天雨曼陀罗,分享山中逸趣,来到虎门炮台,一笔点出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