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怎么写?( 五 )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趋避之 。
他不以瓦尔德施密特的评价而沮丧,也决不由于中村元教授的夸奖而发昏 。他认识到翻译工作的价值,也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他甚至可以对垂垂老矣的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说出善意的谎言,真心却又不虚伪 。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般成熟,一个百变的季羡林 。一个时代的骄子 。
书名用“永久的悔”,那么季老“永久的悔”又是什么呢!季老说,这是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这永久的悔片刻没有离开过他的心,即: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开母亲 。
是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季老如是说 。对他自己,也对我们 。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这是季羡林先生写的《赋得永久的悔》 。
在我的眼里,我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 。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一缕温暖的阳光!从季羡林写的文章中,我体会到他对母亲的爱意,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对母亲的歉疚 。
作者的母亲多么盼望远离家人的他回来呵!不管有多少个日夜,她依旧眼望远方,等待着儿子的归来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来,一直等到自己离开这个世界 。
虽然作者立下了誓愿,但是当作者有能力赡养父母时,父母却已离去 。季羡林先生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就会痛不欲生 。当他赶回清平奔丧时,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是多么想随母亲于地下呀!
当母亲离开季羡林先生时,他才发现自己做了一件多么错的事情 。他错在不该离开故乡,更不该离开母亲,他宁愿没有名誉,没有地位,没有幸福,没有尊荣,不管每天吃的好不好他也愿意待在母亲身边,为母亲养老送终 。
季羡林先生对母亲的爱,如同一望无垠的大海,是深情的,是崇高的!虽然她与母亲相处的时间仅有六年,但这六年的爱却好比别人的六十年 。
母爱,像那诗歌,悠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像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温暖情怀……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怎么写?


最近,读了季羡林先生的《赋得永久的悔》一文,感受颇深 。
这篇文章是季先生在他望九之年写给母亲的 。季先生是一位过早地失去母亲而终身怀有风木之悲的人,他6岁就离开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笑容 。文中回忆了他小时候生活的艰辛,食物匮乏,想方设法寻找吃的东西而母亲则终日吃黄的食物的情节,令人心酸 。全文渗透了母亲对孩子的至亲至爱,通篇情意刺骨,无限凄切 。季先生把他对母亲的深情和歉意寓于质朴的语言之中,自始至终倾注了一个情字,读后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