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文教学反思

以前总以为课上到学生流泪,那里面作秀的水分一定很大,因为我固执地认为教学和表演是完全两码事,太煽情了只会冲淡课堂上的学习气氛 。
然而,最近我在课堂上意外地与眼泪相遇了 。那天,我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前研读课文时,感觉这文章挺浅显的,读读讲讲就可以了,也无需刻意将文章的内涵深入地发掘出来 。没想到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室里的气氛竟然有点凝重 。我像往常一样,我把认为好的地方范读了一遍 。说心里话,这种稚嫩的文章,是不可能在我的心里漾起多少涟漪的,所以我仅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着,技巧性地让语调低沉,感觉稍有点压抑 。
刚读完,我发现前排一个小女孩莫名其妙地流泪了,起初我还以为方才她遇到了伤心事,于是,我过去轻轻地抚了一下她的头 。可是,当我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时,那个小女孩居然泣不成声起来 。一种悲戚的情绪很快地在教室里蔓延开去,流泪的越来越多,甚至有学生啜泣着读不下去了 。课上到这个份上,再纠缠本课教学效果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课文中所表露出来的伤感、愤懑、渴求,已渗入学生们的眼泪,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中了 。眼前这种情景不禁让我感动起来,记得那节课我的脸上没了习惯性的笑容,心里堵得慌 。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这是我头一回被学生如此深深地感染了 。下课后,我在办公室里静坐了良久,却始终不能平抑内心的激动 。
也许以前我太轻看学生了,以为总角之童天真幼稚,不会有太深沉的见解,我习惯于高高在上,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想当然地认为这样便是成功的教学,笑谈还得意地把教书比作做饭,唱曰:顿顿四菜一汤,天天有营有养,足矣!可是细细反思一下,其实这种想法是大大地错了!用纯技术的教学手法,去机械地面对可爱的孩子,要求他们呆板地向着老师指定的方向努力,绝不允许出半点偏差 。而这样做了,我还自以为在尽心尽力呢 。假如学生只能教条地运用评议语言文字,忽略了语言文字传情达意的作用,轻视了语言文字的情感因素,这是教学的一个绝大缺憾 。
这一回,学生们实实在在地用他们的眼泪给我上了一课,教学中情感的交流可能是学习的催化剂 。即使是煽情,也是为了学习的化学反应来得更强烈一些 。
这,何乐而不为呢?
一、学习目标: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
二、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