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文教学反思( 四 )


3、以“读悟”为主渠道——内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此,在设计中,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促进内化 。如:“默读课文,找原因”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找出最根本的原因,读读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这样,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读书,通过读书、思考、感悟原因所在 。又如在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个语句时,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这个语句的意思,又联系全文读书内化,突破了难点,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编者之间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有的教材和学生 。传授式的教学越来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 。因此,在小学中年段的教学中,以导学式的教学方式来代替传授式的传统教育,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潜在的巨大动力 。因此,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我就注意了教学中的几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1、把握好教学的时机:
要想真正的调动学生沉睡的潜能,我们必须把握好教学的良好的时机,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 。比如说,恰巧,在一夜之间美伊的战争再一次打响了 。在关注伊拉克战事情况的同时,我们就可以关注到《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美伊战争不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吗?学生一定会查阅到很多资料,也能更直观的感受战争,理解课文的内容 。
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 。因此,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
2、确立适合于学生的导学思想:
要调动学生的潜能,还要确立正确的导学思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为此这节课我确定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通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 。围绕这一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⑴ 自读,初步体会文中的情感 。
⑵ 再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读促感,以感促读,达到与小作者情感的共鸣 。
⑶ 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读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 。
⑷ 多种形式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就是说,让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体现读中感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思想 。不仅学生不感到乏味,乐读不疲,而且,课文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