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文教学反思( 五 )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 。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教懂的 。当然,这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但读才应该是最为主要的 。只有让学生自己读,通过读去体会,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特别感人的书信体裁 。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设想将小作者这种失父之痛,渴望和平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 。让学生通过对朗读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来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对课文的深入体会和理解 。因此在全文的设计上,贯穿了一个读字 。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 。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同时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理解的过程 。让学生的心理完成了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 。我想这种读甚至要胜过我们枯燥的一千句、一万句的讲解 。所以,这节课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 。
3、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 。而空洞的讲解,乏味的说教,早已经被现在的小学生所厌倦,又何谈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本文的教学我就联系当前美伊战争和其他地区的战争情况 。课题出示后就播放录像,创设情境;课中联系具体实例,加强理解;课后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实践 。以此完成导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学习于轻松、不知不觉中 。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所以,通过上节课也让我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有趣的捷径 。
另外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主性 。比如课前提出的读了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和语文实践中提出的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在动机 。不仅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形式多样,效果好 。
4、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语文实践:
学生的语文能力哪里来?它来源于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 。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读写结合和语文实践来加强学生对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学生写的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之根本 。因此,这节课我不拘一格,让学生自由阅读,各抒己见 。尤其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尽管表述的不同,但都或近或远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感悟 。所以针对本课的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环节 。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心声 。为此有的学生制作公益广告;有的画漫画,配以一小段说明;有的绣十字绣,绣了和平二字;有的用诗歌、想象文、书信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呼声 。通过多种形式营造了语文实践广阔的空间 。语文课上学生各显神通,尽展自己的才能!学生不仅学的高兴,而且学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思想教育也蕴涵其中,一举多得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照顾学生的差异,不必让学生一二一,齐步走!我们应该让语文课的教学更具广阔的内涵,它应该是多学科的融合,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充分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