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范文有没有?( 八 )


(1)情节的开端,于勒在菲利普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全家惟一的希望”,他的信是“家里的福音书”,一家人望眼欲穿,盼于勒盼到“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而这些都只是因为于勒的两封来信 。第一封来信说他“赚了钱”,并表示愿意赔偿菲利普过去的损失;第二封来信,不仅表示愿意赔偿损失,而且愿意有福同享,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与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于是菲利普他们“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打算置一所别墅,而且就买别墅问题已经同人进行了商谈 。”因为金钱的魔力,于勒一下子从过去那个“坏蛋、流氓””变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变成“福星”,二姐也因此促成了婚姻 。可是后来当菲利普夫妇在海轮上真的见到穷愁潦倒的于勒时,却如临大敌,视若毒蛇猛兽,躲之惟恐不及,避之惟恐不远,害怕于勒重新回来吃他们 。于勒此时又成了“贼、流氓” 。家里人对于勒的评价、他们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恩怨爱憎,完全围绕着“金钱”转动,兄弟手足之情、二姐的爱情都打上了“金钱”的烙印 。真正是“富居海外盼相聚,穷在身边不认亲” 。
(2)于勒在文中是个败家子,被骂作骗子、流氓、无赖,但文题“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感到的是亲切、亲近,是一个与“我”有着血缘关系的人的称谓 。“我”对于勒充满同情之心还表现在“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为何如此近距离仔细地观察呢?因为“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同义反复的三个判断句,深切地表达了“我”对于勒叔叔处境的同情,对父母认钱不认人的迷惘不解,以致在付牡蛎钱时,自作主张地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个形象提醒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提醒我们把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被现实的金钱关系所异化 。因为,只有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最健全、最美好的心灵 。
应该“躲避”于勒:
(1)作为一个浪荡子,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 。从前于勒游手好闲,糟蹋钱,不但花光了自己所得的遗产,又大大占用了菲利普的那一部分遗产 。结果连自己的哥哥也无法容留他,只好把他送到美洲去 。一方面是让他到海外淘金,另一方面更有“送瘟神”的意思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于勒居然“阔绰过一个时期”,开了一个大店铺,做了一桩很大的买卖 。这应该是可信的 。当时的美洲充满着机会,是冒险家的天堂 。但以于勒的懒散成性挥金如土,不可能经营管理好一个大店铺的 。在竞争中失败、破产是必然结局 。最终到处流浪 ,有家不得归,被收容在海轮上,靠卖牡蛎为生,过着猪狗般的生活 。试想,如果于勒和菲利普一家相聚,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