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原文及翻译赏析怎么写?( 八 )


第二段以下,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 。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 。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只能说是两段 。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全诗的第三段 。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诗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 。“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换韵,使读者到此,有气氛短促之感 。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一般都认为是缺点 。尽管李白才气大,自由用韵,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
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万壑雷声 。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 。这个“如此”,并不单指上面二句,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 。在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 。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 。如果从蜀中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来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转入第四段,忽然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于固守,难于攻入 。像这样的地方,如果没有亲信可靠的人去镇守,就非常危险了 。这几句诗完全用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 。”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形势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 。巴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 。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也是指出了这一点 。李白作乐府诗,虽然都用旧题,却常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 。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
这一段诗,在李白是顺便提到,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分 。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认为全诗的主题所在 。有人以为此诗讽刺章仇兼琼,有人以为讽刺严武,有人以为讽刺一般恃险割据的官吏,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迷惑,而得出这些结论 。但是,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全诗的统一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 。然诗作本是诗人感情之流露:蜀中势力盘根错节,险要的地势更成为滋生割据野心的土壤,李白害怕友人误入是非之地,命丧宵小之手,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语 。

《蜀道难》原文及翻译赏析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