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 二 )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 , 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 , 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 , 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 , 就是名词对名词 , 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
一、字句对等 。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
二、词性对品 。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 , 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
三、结构对应 。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
四、节律对拍 。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 , 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
五、/平/仄对立 。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 , 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
六、形对意联 。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

文章插图
3、对联的来历源于后蜀国君孟昶的一个突发奇想的旨意 。后蜀广政二十七年 , 孟昶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 。群臣写来写去 , 孟昶都不满意 。最后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来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语的形式慢慢传人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越传越广 。
对联又称春联、楹联、对子、联语 , 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