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 四 )


“鬼门”上有两位神人――一个名叫神荼 , 一个名叫郁垒,他们负责识别天下的鬼 。凡看到不讲道理专门祸害人的“恶鬼”,他们就把它们用芦苇编成的绳子捆起来喂给老虎吃 。因为这兄弟俩能帮人驱鬼避邪,于是黄帝向全国发布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
同时,在大门上端悬挂芦苇编的绳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老虎 , 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 。那时候起,人们就设立大桃人 , 在门上钉桃木板 , 画上两位神和老虎的像,在门上面悬挂苇索,用来驱邪伏魔 。
拓展资料
大约稍晚些,人们又嫌刻木人太麻烦,于是就直接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 , 以压邪祛鬼 。然而,一边是两个字的“郁垒”,另一边是一个字“荼” , 写出来不对称,也不美观,于是有人就在“荼”的前头加个“神”字,成为“郁垒”“神荼” 。
这不妨看作最早的人(神)名门对,这就是“桃符 ” 。它的出现是产生对联至关重要的一步 。
直到宋代,对联中的“春联”还是被称为“桃符”的 。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而是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 。“桃符”真正被称为“春联”,还是明代的事 。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
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 。”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 , 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 。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自入腊以后 , 即有文人墨客 , 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尤,总把新桃换旧符”中 , 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用吉祥话代替两位神仙的名字,用普通木板(或红纸)代替桃木板,才完成了对联的演变 。
那么,我国文化史上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 , 对联界也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 。
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张唐英的《蜀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识》等都有所载 。
例如,《蜀杌》一书中说:“蜀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 , 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