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 六 )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便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 。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 。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 。
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趁着夜色溜走了 。新年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
近年又有人提出,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 。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 。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有这段记载,说的是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 。”
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 。”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又题于门上,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了 。而这副对联,又比孟昶的那副对联早四五百年 。
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 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 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 。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 。
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 , 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 , 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 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 。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