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 八 )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无情对不在此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对联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 , 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 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 。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 。
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 , 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 谓文“题桃符”(见《蜀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 , 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 。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

扩展资料:
历史
从秦汉时起便有悬挂桃符的习惯,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刻字,后蜀孟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写吉祥词句 。以后对联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三千年前,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偶句了 。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 。汉语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定了使用汉语、书写汉字的文人对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有独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