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 五 )


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语》也记载:“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 。该书认为: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君孟昶在归宋前一年的除夕,自命笔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为春联之始 , 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
其所以如此,内中有一个情节,鲜为人知 , 说北宋灭蜀之后在四川的成都设立成都府,随即由朝廷钦命首任知府,授以出任孟昶降宋的仪式 。这位知府名吕余庆,恰与孟昶联的“余庆”二字偶合,还不止此,“长春”二字又是北宋开国皇帝的诞生日 。以“长春”二字命名号召臣民举行庆祝 。
以后把这一天定为圣节 。“长春”二字又与孟昶“嘉节号长春”末尾二字巧合――一位知府 , 一位皇帝 , 当然人们要奉为神灵,孟昶的春联也跟着行运了 。直至今日,仍然在人们的心中,把这副春联命为首创 。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我国甘肃莫高窟一藏经洞里出土的敦煌遗书中就有唐代的春联,这些春联是: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
立春日:宝鸡能僻(避)恶;瑞燕解呈祥 。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
又:年年岁庆;月月无灾 。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
敦煌遗书斯坦因(0610)卷尾题“开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写 , 刘丘子投二舅”字样 。这里题的“开元十一年”是公元723年,可见,敦煌遗书春联比孟昶春联早240年 。
但事实也还不止于此 , 李景峰先生为梁石作《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写的序言里提到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副对联:送寒余雪?。挥暝缑沸?。
而且,据《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收集的唐人对联,创作时间最早的一例是《江夏分卷》里的《江夏王(李)道宗题寺门》联:
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
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 。
上述说法终究还无法确定,因为传说更早几百年的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就写过几副有名的对联,而且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
据说,有一年王羲之从山东老家琅琊移居到浙江绍兴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便按惯例书写了一副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 , 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
第二天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让家人再贴出去 。谁知第二天天亮一看,对联又被人揭走了 。可这天已是除夕,明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大红的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