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 三 )


对联的起源可以远溯到桃符 。桃符又名仙木 , 是古人过年时悬挂在门两边,画着传说中镇邪除妖的神荼和郁垒神像的桃木板 。后来桃符逐渐简化,上面只幽符咒或只写神荼、郁垒的名字 。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 ,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的千门万户瞳瞳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指此事,所以古代又称春联为桃符 。但这种桃符只是为了求神灭祸、祈求吉祥,没有独立使用对仗句子的意识,还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对联 。五代时,符咒和神荼、郁垒的名字逐渐被联语取代 。据说这源于后蜀国君孟昶的一个突发奇想的旨意 。后蜀广政二十七年 , 孟昶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 。群臣写来写去,孟昶都不满意 。最后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 后来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语的形式慢慢传人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越传越广 。虽然这副五言联并不一定足我国的第一副对联,但人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
对联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诗经》的对偶规范、诸子百家的学说、辞赋的修辞文采、骈文的对仗声律、唐诗的风范格韵以及民问的桃符形式为一体,题材丰寓、风格多样 , 集情意韵形 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 。这一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学传统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历经千余年不衰,深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精致夺目的奇葩 。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

文章插图
4、对联的起源是什么关于对联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但是,对联的源头,基本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一般认为,对联的前身是“桃符” 。
据《淮南子》说,所谓桃符,又称“桃梗”,是两块“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悬挂在正门左右门扇上用来驱鬼镇邪的桃木板,上面分别画着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shū)”和“郁垒(lǜ)”的神像,或者写着他们的名字――左神荼、右郁垒 。
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 。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以前,我国中原地区民间过春节就有家家户户悬挂桃符的习俗 。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 , 万鬼所出入也 。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 , 一曰郁垒 , 主阅领万鬼 。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 。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 , 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论衡?订鬼》引《山海经》)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 , 在茫茫大海之中,有一座山名为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这棵桃树铺天盖地,树枝盘旋曲伸有3000 里 。在桃树树枝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地方桃枝稀疏,形成了一个门,叫做“ 鬼门”,天下所有的“鬼”都从这里进进出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