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 九 )


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 , 对偶严格精密 , 对偶句已经是诗文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独立性在渐渐加强 。
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 , 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因此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 。根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
到了明代 , 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 , 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
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 不多不少 。
2、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 , 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 , 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
3、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对联的平仄要求为“仄起平收” , 即上联韵脚为仄声的话,那么下联韵脚便要平声收尾,谓之“仄起平收” 。至于对联中 , 偶有“平起仄收”之现象,但应视为变格,不应视为对联的常例 。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无情对不在此列)
对联的起源-1
张贴桃符: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老风俗 。桃符 , 即春节时挂在大门两边的桃木板,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画像,或书其名字,分挂大门左右两边,用以驱鬼避邪
对联的起源-2
张贴门神:神荼郁垒的形象,唐代以后被秦琼、尉迟恭所取代 。二人是唐初的开国功臣 , 也是太宗手下的猛将,传说由于泾河老龙被斩,引起鬼混唐朝,闹得太宗不得安宁 , 命秦琼、尉迟恭把守宫门,才镇住鬼怪 。后来太宗令画其像,贴于宫门上,从此有了张贴门神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