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七 )


在学习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 。”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 。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 。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 。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 。它们都是字呀!”“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 。“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 。孩子练习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 。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1、语文就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沈大安指出语文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面对《最大的"书"》这一常识性课文,如何把握好语文的特质和特点,坚守语文的课程本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初步认识化石,感知地壳运动,再利用句式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介绍化石,利用给动画配音赏析文本 。在师生、生生分角色对话朗读,情景表演、语言积累中又进一步认识这本最大的"书",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
2、挖掘想象资源--使文本活力充溢 。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更应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培养他们想象力的舞台 。这节课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既展示了学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既避免了讲解科学常识的枯燥乏味,又为学生的智慧学习搭建了一个个平台 。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