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十 )


通过这次讲课 , 我知道了自己还有好多需要改正的地方 , 从教学方面的积累与创新到个人素养的提升 , 都需要我去逐渐的学习与改正 , 教师这条路很长 , 我将不余遗力奋往直前 。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这一课相较于《要好好学字》更加难理解 , 出现了许多远离孩子生活的词语 , 如“同志”“围攻”“坚守”“会师”“储备”“越发”等等 。部分词语放入课文反复朗读 , 能感受到它的意思;有些词语 , 通过背景的介绍也懂了;“同志”一词 , 我是这样帮助孩子们理解的:小朋友们在学校里一起学习 , 所以你们是“同学” , 那些八路军战士们 , 有相同的志向 , 为共同的理想而在一起工作 , 他们就是“同志” 。
在疏通了课文的字词后 , 对课文的教学思路是:朱德的扁担用来作什么用的?为什么去挑粮?去挑粮 , 就得面对这样危险重重 , 十分难走的路 , 战士们和朱德都是什么态度?他们怎么做的?具体诵读的段落是第三自然段 。先看图 , 再找到描述画面的句子 , 朗读感受这是( )的朱德?当同志们藏掉朱德的扁担后 , 朱德又是怎么做的?你又看到一位( )的朱德?在这样的看图 , 找句子 , 朗读感受的过程中 , 孩子们还是能比较容易的感受到朱德不怕苦、不怕累 , 作为军长 , 他能工作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 , 是值得尊敬的 。这个时候 , 给出“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就水到渠成了 。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 , 是一种静态的文本 。但其意义不仅仅是向学生展示了语言符号 , 而是在其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背后 , 隐藏着作者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 , 丰富的感情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 , 不能仅仅悬浮于文本的表层 , 不能用简单的“是什么”、“怎么样”来机械地处理文本 。我们要把握文本中或泄世奔腾或脉脉隐含的感情脉搏 , 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依托的生命意义 , 使学生能在激荡的感情中受到感染 , 使他们能在
或高昂或深沉的情绪中对人生有所顿悟 。
《朱德的扁担》一课 , 我就充分注意去挖掘文本价值 , 激活学生的独特体验 。如:第二自然段中第三句话 , “从井冈山到茅坪 , 来回有五六十里 , 山高路陡 , 非常难走 。”这句话可以看出路程之遥远 , 其挑粮之艰难 。可是 , 我们这些孩子根本无法体会到这一点 , 就算我讲解了很艰难 , 学生在学习下一自然段时 , 就无法感受朱德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的感情了!因此在教学时 , 我先问学生:“你知道五六十里到底有多远吗?”学生根本没这个概念!因此 , 我举出身边的列子 , 有吉首到乾州来回那么远 , 学生马上说:“哇!那么远啊!我们坐车还要好长时间呢!”我又问:“那你们走过这么远的路了吗? ”生:没有 , 这么远 , 我们走得话 , 到那儿的话可能要天黑了 。我接着说:“那战士们要挑着粮食来走这么远的路 , 而且山高路陡 , 那是什么感受呢?”学生马上回答:“累呗!”听到这样的话语 , 我突然觉得现在的孩子真的没吃过苦 , 干脆让这些小皇帝们来试试!于是 , 我提议来个亲身体验 , 我要请一个学生来表演 。学生们十分踊跃的就举了手 , 我挑了个身材挺健壮的吴长松 , 给他身上背上两个书包 , 谁知他对大家说一点也不重 , 那这样 , 我又给他加了个书包 。于是他开始围着教室奔走 , 我要求走20圈 。大家很开心的看着 , 他也很高兴的快走 , 前几圈都挺顺利的 , 刚到9圈 , 他速度就明显的放慢了 , 我说:“运粮可不能耽搁 , 山上的战士们还等着呢?”于是吴长松又开始加快速度 , 到13圈 , 突然摔倒了 ,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 叫他起来 , 他继续背着书包走 , 终于走完了20圈 。这时 , 我问大家:“你们看我们的同学背着书包在教室里走了20圈 , 现在你们来观察一下”大家发言可积极了 , 有的说:“他的呼吸都不稳了”“他头上出汗了”我叫一名同学摸摸吴长松的背 , 那个同学说:“背上都湿了 , 还很热” , 我请表演的吴长松说感受 , 他说:“我觉得真累 , 手都酸了 , 脚都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