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如何写?( 十 )


生讨论,师归纳(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 。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 。
但王羲之还说出了一句话,它是整篇文章的亮点所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其中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点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性格 。)
⑷、分析本文特色:
本文是一篇书序,却这样借题发挥,阐明了自己的生死观,书序能这样写吗?
明确: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的缘由、目的和经过 。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也作叙文 。)
本文中也有一些语句反映了书序的特点:
作诗缘由——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成书经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编集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尔雅》云 : “序,绪也 。” 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 。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 。
明确:这段话表明书序也可以议论,也可叙事,即可以借题发挥 。
小结:本文的妙处正在这借题发挥上,因而显得立意高远,王羲之用324字,既写出了兰亭盛会之乐,又由此生发议论,谈到“死生之大”,进而谈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悲:后之视今,亦由古之视今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
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 。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