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的詛咒读后感1000字

傳教士的詛咒读后感1000字
文章图片

《傳教士的詛咒》是一本由沈艾娣著作,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31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傳教士的詛咒》读后感(一):沒有關鍵情節劇透
幾乎是手不釋卷地讀完了 。目前作者出版的兩本著作都很謙虛地宣傳是面對普通讀者,但文字樸實流暢,能將艱澀的專業知識簡單地解釋出來本身就需要極深的功力 。史料的選擇上還是一如既往的敏銳,四兩撥千斤地釐清民族主義迷霧下的教派內部派系鬥爭的實質 。非常好的展示了如何運用長時段和微觀視角揭示歷史的不同可能性 。作者對於不同身份個體在具體歷史環境下的處境的洞察之敏銳也令人嘆服,正是在此種洞察的基礎上,作者才可以將諸多瑣碎的史料片段和個體的生命故事編織進一個宏大的歷史背景中 。更可學習的是,作者沒有輕視那些訪談中或許乍一聽來有些無稽的故事,也沒有放棄追尋這些故事在歷史脈絡裡可能的位置,儘管建立聯繫是困難的,重構的結果也可能見仁見智,但嘗試的過程本身就已經足夠精彩 。本書中文翻譯也絕對值得五星,作為一個教會史的門外漢,多年前就因專業詞彙艱澀而怠惰未能讀完英文原作,中文版面世實在不能再錯過 。
《傳教士的詛咒》读后感(二):微观史
本书是一个意外而来的收获 。最早作者来到山西的洞儿沟村,是为了醒梦子这本书,因为刘大鹏在书中提到过这个村,而来到之后发现村民90%都在信教 。而他们大门上的对联都是天主教的用词,村里还有小教堂,于是产生极大兴趣,想要研究这个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信奉天主教,是从何时开始的?为什么可以延续至今? 最早在我们的思想中认为天主教是由传教士带来的,而事实上,根据洞儿沟村的研究和史料记载证明,入校的高峰其实是在康熙时间与传教士无关,是一些在北京接触过天主教的外地人迁移到本村从而带来了天主教 。社会学的角度讲,当一个成年人背井离乡的时候,为了融入当地社会或寻找归宿感,皈依一种新的信仰,一种新的信仰可以让他们更有归属感 。于是,他们为山西这个贫困的华北农村带来了宗教,带来了圣母(形象和我们的观音非常类似),带来了“天” 而他们的一些教义和所谓的十戒,跟欧洲罗马教义是有很大不同的,其中融入了大量的本地文化,也就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孝顺父母) 。这样的融合更好的阐释了在传教的本土化特点 。更有利于教徒的沟通和传播 。本书从第二节开始,讲述了近300年中发生的几段故事,那么针对这些故事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和背后原因的解读 。你这本书从根本上讲还是一本微观史学著作,更多的是对细微事件和个人的描写 。而其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中国神父为的抗争不公平待遇,为了华人神父的权利,从山西跑到罗马见教皇来申述自己所遇到的不公待遇 。这名教父叫王廷荣,也叫王若瑟 。他在年轻的时候,通过一个机会,从内地到了澳门,从澳门到了意大利南部来学习基督教亿,在意大利南部,他受到欧洲民族主义革命的影响 。等他再回到中国时,中国已经和他离开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时候,由于鸦片战争的惨败,中国被迫接受很多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教士与外来教士的地位发生巨大转变,中国教徒也从主导变成从属,而外国传教士无论是合法地位还是经济上都有了巨大改善,于是受到欧洲民族革命思想影响的王廷荣,接受不了这种歧视和赤裸裸的压榨,排挤 。毅然决然走上前往罗马申诉之路 。看完本书,你会觉得在山西这么偏的一个华北农村,却在几百年前与世界另一头的欧洲有着如此的关联 。所有人类的小文明都在世界文明中成长发展,无论多小的一只单独的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分支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完成此书的时候由于需要大量史料支持,而这些史料大多数都分布在欧洲各个国家的教传教会档案馆中,嗯,当我在网上看到一些图片展示在欧洲的一些教会档案中发现,百年前用中文书写的关于教会事宜的史料时,我更加理解了这本书所要表述的意义--本地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和关联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密切,更为久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