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后感精选(25)


[8] 李金铮:《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对话:王笛<茶馆>之方法论》,《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3期,第124页 。
[9] 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与微观世界,1900-1950》,中文版序第12页 。
[10] 有关“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的讨论,可参见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37-285页;王笛:《近代中国城市的公共领域》,《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19年6月号,第129页;朱浒:《美国中国史研究的“西方中心论”幽灵》,《历史评论》,2020年第1期,第88-89页 。
[11] 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收于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第260页 。
[12] 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与微观世界,1900-1950》,中文版序第16页 。
[13] 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与微观世界,1900-1950》,第496页 。
[14]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晏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88页 。
[15] 李金铮:《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对话:王笛<茶馆>之方法论》,第132-133页 。
[16] 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与微观世界,1900-1950》,新版序第5页 。
[17] 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与微观世界,1900-1950》,中文版序第12页 。
[18] 关于阎云翔与项飙的作品参见:[美]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关于人类学者独特的研究气质,笔者曾有一篇文章对此进行了粗略探讨,参见拙文《为项飙辩护:追寻执拗的低音》,微信公众号:学人读书,2021年9月6日 。
[19]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三版前言第3页、再版前言第3页、导言第3页 。
[20]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导言第4页 。
[21] 王笛:《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4页 。
[22] Di Wang,Street Culture in Chengdu:Public Space,Urban Commoners,and Local Politics,1870-1930,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李德英、谢继华、邓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