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十讲读后感摘抄( 四 )


而屈原在楚国,是世家大族子弟,原本受国君重用,他试图精图励志,挽救楚国与风雨飘摇之中 。然而轻信谗言的国君,逐渐不再重用屈原 。“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早已看清世间格局,不屑于与虎谋皮,写下大量的楚辞,期待唤醒国君 。
这位忠君爱国的伟大诗人,在理想难以实现的时候,最终以生命自尽而结束 。屈原对楚国的爱是热烈而深沉的 。
他对楚国,楚地和楚民的深沉的爱虽九死一生而不悔 。他的忠贞的信念来自哪里呢?这和楚地的发展有关 。
徐志啸教授在《楚辞十讲》中认为,楚国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来自于,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努力奋斗 。在远古时代居住在南方的人被称为蛮夷,因为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滞后,不断受到北方的歧视,欺凌和征伐,勤劳努力的楚国人,在连续几代贤明的楚君的带领下,奋发图强、筚路蓝缕、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待遇 。这种由弱转强的国家精神,在人民的身上,特别能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 。
楚国在不断强大自身的同时,在不断征伐兼并其他小国,形成了对一种文化包容的现象,由此形成了具有生机勃勃的楚文化 。楚国疆域辽阔,山林皋壤,汉代的刘勰认为这能催发人生发文思,使诗人萌发诗兴,而楚辞的作品的情感也是借助了江山的魅力,受了山水的影响 。
作为楚辞的杰出代表人物屈原,徐志啸教授认为楚国的山水景物,丰饶物产,影响了屈原诗风的形成,屈原的诗风奇丽而多彩 。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楚辞十讲》,带读者一起寻找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详细解读楚辞的文化背景、艺术成就,解读屈原的成长背景、高尚人格和理想追求 。
《楚辞十讲》的作者徐志啸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古代文学双专业博士生导师,他不仅是中国作协会员,还是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已发表多部学术专著和论文集 。
研究楚辞,必研究楚辞的最优秀代表《离骚》,研究《离骚》必然离不开研究诗人屈原,研究古代楚地的文化和风俗 。徐志啸在《楚辞十讲》中说 。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说明来研究楚辞和离骚在世界和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离骚》的行文比《诗经》的四字格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了长短句之分,屈原在吸收诗经、楚地民歌、先秦诸子散文和神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大胆创新,开创了中国诗歌历史的新纪元,又将他的人格精神体现在诗中,突出展示了屈原的历史文化伟人的形象 。
其实屈原不仅是我们中国的文化名人,也是被世界公众所承认的文化名人,早在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公布了当年所要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中就有中国的诗人屈原 。伟大的诗人们探讨的不仅是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祈求探索和向往,还借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人生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