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裘德读后感摘抄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摘抄
文章图片

《无名的裘德》是一本由[英] 托马斯·哈代著作,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4.00,页数:6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一):失败者的赞歌(有剧透)
悲剧的原因 1 孩子们的死亡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淑的负罪感导致她离开 。跟孩子说话要小心 。成年人能理解的苦痛对于儿童是不可承受的 。而儿童的残忍决绝远非成人能想象 。2 社会环境 爱情可以不顾一切,但是婚姻就不行 。他们婚后的生活颠沛流离充满艰辛就是因为人们认为他们的做法不合常理 。看到某个评论说,生活在哪里就要做那里认为正确的事 。所谓政治正确,普通人大都会选择随波逐流 。但是裘德和淑,甚至裘德的老师还是勇敢地在最大程度上做出了自己不同的选择 。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至少他们的一生问心无愧 。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二):OBSCURE
一个绿荫葱茏的夏季,伴随着节庆的欢呼与喧哗,裘德在绝望中死去 。“愿那日变为黑暗,愿上帝不从上面寻找它,愿亮光不照于其上 。愿那夜被幽暗夺取,不在年中的日子同乐 。”烈日和风都驱不散的阴冷幽暗之气,“我为何不出母胎而死,为何不出母腹就绝气”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立即就死,疯狂的酒神,毁灭式的哲学 。在玛丽格伦,他一个人照顾着历代的星辰,遥望基督寺的光辉,踽踽独行;在基督寺,他这个槛外人,阻隔在学院与教堂的高墙之外,永远无法作为牧师和学者出入其中;在梅勒寨和沙氏屯,他为一个月的快乐和承受一生之痛,合法婚姻下的虚情假意,非法同居下的诚挚爱恋,游走于围城内外,难逃苦海;重回基督寺,追求真理他已放弃,信仰早已开始怀疑,爱情与婚姻无一不以悲剧收场,“愿我生的那日和说怀了男胎的那夜都灭没”于连和罗佳何其有幸,还能在爱情之水的浇灌下了此余生,时光老人与三个孩子惨死,哈代未免太绝望了些,这已不是弥漫着淡淡忧愁的小调而是血肉模糊的伤口,触目惊心,连夏日的阳光也变得惨白了 。Obscure无名的;令人费解的,裘德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也令人费解 。大部头的书阅读起来总要花费些时间,因而也给了读者心境之起伏以时间,在裘德以单纯的志向和惊异的勤奋朝着基督寺努力的那几章里,最能让我共情,“如果有人从那条路上经过,就可以给他打一打气了 。但是却没有人来,因为向来就没有 。”像许多读者一样我在心中默默激励着他,希望他争气,不要堕落 。在裘德与艾拉白拉和淑的感情纠葛中我真有点恨铁不成钢了,我埋怨他为什么容易受灵与肉的诱惑,不专心走自己的路,在这里作者在刻画女性时透露的态度也让我有种不对劲的感觉,或许带着来自二十一世纪的“自由”眼光,我未免有失偏颇,但淑的复杂性中表现出的女性弱点在我看来根本就是一种偏见,这与时代之进步无关,因为即使是今天,这些标签也很容易被贴在女性身上,让我感到不对劲的是淑前期在爱情中表现出的种种自私、没个准性情甚至歇斯底里,淑前期的一些言行我真的很难理解,“我不爱你,但是你必须无条件地爱我并且对我好,还不能去爱别人”因为玩弄裘德的感情差点弄巧成拙而嫁给费劳孙,认清自己的心后又在嫉妒之火的驱使下与裘德复合,不是说淑进步的光辉之下不能有阴影,而是在叙述中这种个人特质时时被归为群体特质之中去,例如这样的叙述“时光和环境,使大多数的男子眼光扩大,可几乎永远使女人的眼光狭小”,诚然这部作品在男女关系和女性角色的设定上都有一定的突破,比如雌雄同体般的女性角色建构,男女关系中的女性主导和最为人称道的一颗觉醒之钻——淑,但作品在对话、叙述中透露出的种种习俗、观点,都有一种让所有女性黯然失色的感觉,或许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要批判的社会风俗中一种吧,裘德、淑、费劳孙他们都不是全然地坏人,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一般人高尚得多,但都结局惨淡,宗教和教育、婚姻和社会风俗,这些问题是有望解决的,然而灵与肉、理想与现实、个人与命运这些因素却始终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伟大的作品终古常新,到了今天依旧具有价值,书中的问题有些解决了,有些没有解决,还有些或许永远也得不到解决…… “别人不会锁住铁笼,一旦人生插上双翼,历史就会扣上脚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