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裘德读后感摘抄( 二 )


一个青年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吗?基督寺之光是可望不可及的星辉还是引路之光?法律、宗教与自然之关系要怎样达到平衡?还有诸多的问题我无法给出回答,希望它们不会成为无名的,令人费解的,“受患难的人,为何有光赐给他呢?”愿给人打气的人多一点,想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少一点 。命运啊,我不会向你俯首! 2021.07.20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三):满身披枷带锁的爱情
《无名的裘德》(以下简称《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 · 哈代创作的最后一本长篇小说 。在众所期待之下1895年11月1日该书在伦敦出版,而直到两日后纽约时报才发表一篇评论*解释,“原本所有的报刊都为《裘德》的出版预留了书评专栏,但最后只有一家报纸发表了文章,并对《裘德》作出了沉痛的批评 。” 很快,对于这本小说的群起而攻打破了短暂的平静 。哈代在十六年后为小说作所的序跋中写道,“书出版不过一两天,书评家就对之大放厥词”,“一位主教甚至把这本书付之一炬,并唆使当地的流通图书馆把这本书从图书馆里剔了出去” 。而这番经历,最终把哈代“继续写小说的兴致完全治得根断绝迹了” 。
小说的主角裘德 · 范立很小就成为了孤儿,在玛丽格伦的乡下由单身的姑奶奶独自一人养大 。他想办法从赤脚医生那里买来希腊语、拉丁文的书来自学,为的是有一天能上基督寺去(影射现牛津大学),成为一个学者,一个饱读诗书的神学家 。他靠着愚公移山那样的牛劲一本接一本地读书,在通向圣城的道路上匍匐,可是这种谦卑的努力受到了魔鬼的诱惑――情欲的化身,艾拉白拉把他骗进了婚姻的圈套中去 。他们充满谎言的结合没能持续多久,艾拉白拉就离开了裘德,和家人跑到了澳洲殖民地 。这时候裘德又念起了他心中的圣城基督寺,于是决定进城里去寻找机会,在那儿成为了一名石匠 。在基督寺的时候他遇见了表亲淑珊娜,并从心中由衷地产生了爱慕之情 。但是裘德的无意之举把淑珊娜与他小学时的教师费劳孙先生撮合到了一起,而碍于自己已婚的身份,裘德只能旁观这一切的发生 。和费劳孙先生的结合只是淑珊娜的一时冲动,她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感情,于是央求费劳孙把她从这段婚姻中解除出去 。费劳孙已经看清淑珊娜对自己全无爱意,于是认为成全淑珊娜与裘德之间的爱情会是正确的选择 。
就在两个情人终成眷属的时候,艾拉白拉从澳洲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孩子,说是在与裘德的第一段婚姻中所生,并要求裘德履行身为父亲的义务 。淑珊娜和裘德,这对善良的小情侣,心中仿佛怀有无限的爱情,毅然地收养下了小裘德 。然而小裘德自幼缺失父母的关爱,已经是一株成长在阴影中的扭曲的树苗,他无法面对自己的身世,在自杀的时候也残忍地杀害了淑珊娜和裘德的一双子女 。淑珊娜崩溃了,她离开了裘德 。故事以这对情人凄惨的分手、应验了姑奶奶对于婚姻不幸的预言作为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