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日本读后感精选( 三 )


看不见的日本第二重,应当指看不见的制度变迁 。前文提到“馅子”们不被看见因为他们无法通过工作与社会联系 。为什么这样的“馅子”越来越多,与日本传统劳动制度“终身雇佣制“及”年功序列制“的解体有关 。这种制度变迁的产物即派遣工的增加 。工业时代劳动力已经不在与土地共生,依附于土地的明确的家庭关系瓦解之下,依附于工业生产的现代劳动雇佣制度构成了人社会关系的主体 。派遣工的增加则体现了日本传统劳动制度的瓦解,也意味着经济模式的调整 。这种调整之下,本就处于较低位置的派遣工一再被压缩,也更加无法被看见 。
看不见的日本第三重,或许是作者看不见的自己的未来,或者说更多类似的人的未来 。本书结束于作者的落荒而逃 。这种逃离究竟是因为自己被欺骗了、自己无法履行承诺或是其它原因已经不可追寻 。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我”终是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逃离了 。可是又能逃去何处呢?似乎已经没有什么选择了 。只能以“馅子”的身份另谋他职 。“我”是幸运的,或许可以以文字勉强谋生,可是其他更多的人呢?这种个人未来的看不见,转化为了对整个经济社会未来的担忧,最终构成了看不见的日本 。
每个人其实都是望天的井底蛙,我们窥见头顶的片瓦之余,一定要提醒自己,有更多的地方我们看不到,有更多与我们的不同需要我们理解 。
《看不见的日本》读后感(三):打工人自白:你为之奔命的生活,值得吗?
小孩子常常会因为收到的礼物和想象中的不样而愤愤,会因为事情不如想象的一样发展而纠结,会在无法挽回、无法改变的现实上闹别扭,会因为细节不尽人意、目的难以达成和自己赌气 。可大多数的成年人不会 。
并不是说他们已经丢失曾为孩子时拥有的精致和坦然,只是生活的真相让他们明白很难如此计较,也早明白了很多东西原本不属于自己 。收到的礼物不对,总比没有好吧;事情多有坎坷,好像每个人人都要如此经历;现实残酷,有时更没有选择的资格,但明天依旧要继续;目的地遥遥,看不清方向,那就向前走吧,千万不能停下来 。成年人的日子大多如此,努力生活,又努力劝慰自己学会妥协,这并不可耻,怡似你我的模样 。
如何去生活呢?我们的其中一部分又只有后面一个字的答案 。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直接导致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 。不知不觉,距离一场算得上世界级的灾难已过去接近十年,我们曾因为“核”这个字眼感受过恐慌,曾因为相邻彼岸产生复杂情绪,也曾因为日本官方宣布批准核废水排放太平洋的决议而愤慨难平,不过最多的,大概还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隔岸观火的侥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