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日本读后感精选( 五 )


“下等国民” 。这是赤松利市为自己与周遭的同伴们给出的定义,被哄骗的劳力们没有保障、没有发言权、没有所有物,同时又得接收着“成功者”的歧视 。这好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逻辑闭环,有权利的视而不见,没权利的坐地等死,“我不奢求幸福,但求与常人一样” 。作者代替那些遭受者说出了心中的不甘,却又只能选择独自逃离工地,去往东京继续颠沛流离 。
日本经济泡沫之下,社会也许都如被核毁灭过一次的福岛一样,显得苍白无力,视线所及处,皆是愚弄人心的手段,阴阳合同、黑道恐吓、人力市场威逼利诱、层层外包的钱权交易,以上种种,似乎在阳光之下,又不像是什么新鲜事 。
说回赤松利市本人,他改工为写作,几乎保持一年三本的创作激情,又因为身体不好,除了写作外只有偶尔散步和去医院 。但这依旧很难改变生活现状,因写作题材的尖锐性导致很难达到大红大紫的程度,基本呈现收支平衡的局面,这还不算上他只是租住在条件简陋的网咖民宿的原因 。
对待日本,当局政客们看到的是增长的数字和伟岸的发展决心,即将踏入社会的少年们看到的是被包装出的优渥与发达,而“下等国民”们只能看到干不完的工作、被层层剥扣所剩无几的薪水、和不断离开又加入的“馅子”大军 。同属一国,眼前却是各显光怪陆离,作者对于贫困问题的先知先觉,也许只是经济上行态势下的冰山一角,诚如他所说,这是接下来的一代人都将共同经历的磨难 。
《看不见的日本》读后感(四):以真实经历书写“看不见”的社会背面、光怪陆离的社会真相,还有撕不掉的“下等”标签
封面上的这张“地铁照”,让我不由得想起之前风靡网络的那张日本人挤地铁的照片,当时看了付之一笑便过去了,即便简单了解了一下日本“地铁推手”这一职业的由来,并没有联想到更多的社会层面的深意,然而今天被《看不见的日本》这本书再度“唤醒”那些记忆之时,才开始联系起那些发生在日本社会当中的各种困窘,其实,再美丽、精致的皮囊之下,都会隐藏着巨大的压迫与无助,那些看不见的压力和不堪,才是最令人感到窒息的 。
《看不见的日本》的作者赤松利市是一位“居无定所”的传奇作家,他的人生经历十分坎坷波折,也因此而见识了许多别人“看不见”的黑暗面,而这本《看不见的日本》正是出自于赤松利市的亲身经历,敢于揭露自己的伤痛,敢于撕破精致的表层,他的内心深处可谓挤压了太多的难言之隐,而走出这一步更需要莫大的勇气 。
书的开头便沉浸于一种压抑的基调当中,凌晨四点的车站,没有暖气的厕所,刺骨的寒冷,以及那个坐在马桶上吃完的咖喱包,任凭它再怎样“热气腾腾、松软可口”,怕是都难掩作者此时此刻的辛酸与无奈,以至于便利店工作人员帮忙在包装袋子上撕开的一个小口,都让他心生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