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日本读后感精选( 六 )


这是赤松利市在日本东部大地震半年左右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会重复的一段流程,因为他要赶上头班电车赶往工地,在带着满身的泥泞回去 。
如果看到这里你以为赤松是一位工地上并不算年长的建筑工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他是这个土木工程的“领导者”之一,有妻子有女儿,也已经到了年近半百的年纪,按理说也不必如此奔波劳碌了 。
这一切的源头还要说回那场带去了无数人的家庭与生命的特大地震,震后重建是必经之路,而彼时的赤松,公司因经营不善刚刚宣告破产,妻子离异,女儿生病,所以这震后重建的工作也算是给他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 。
在赤松利市的小说处女作《藻屑蟹》曾这样描述过震后重建的场景和那一段坎坷的经历:“实际的清除污染现场相当可怕,那些除染工有的是有前科的人,有的没有小指、全身沾满墨迹,还有服用兴奋剂的人,总承包商根本没有把除染工当人对待 。我渐渐被逼得走投无路,便在某个星期天的早上丢下行李,怀揣一万日元逃回了东京 。到东京的车费很贵,所以我的全部财产只有五千日元[三百零八元人民币],开始了在东京居无定所的生活 。”
尽管如此,为了生存,赤松依然不得不开始了这一段工作生涯,然而当他以“营业部长”的身份正式接手灾后重建的工程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事与愿违,先是大地震重建复兴工程引进的所谓的“公开制”,让他们三个月找不到一个像样的项目,而好不容易找到项目之后,无所不用其极的承包商和那些参与震后重建的派遣工却再度刷新了他的认知 。
派遣工人们原本给赤松留下的那些“个性迥异”的闪光点,因为接触的加深而变成了幼稚可笑 。尽管如此,赤松依然愿意为他们说上一句“错不全在他们”,而是“错的是这个社会” 。
人们在极端厌恶之时或许会口不择言,甚至会因为偏见而做出一些十分卑劣的事,赤松在这里却表现出了一种极大的共情能力,他排斥、不喜、甚至厌恶,但他更能够理解,那些自小生活在困难家庭,并没有机会接受到足够的教育的人们,会形成怎样的观念和性格 。
其实说到派遣工作这一点,让我想起之前读的《老后两代破产》当中的一个案例,案例中的安田义昭和安田昭男父子因为父亲突发脑梗、儿子失业而开始了共同居住的生活,然而失业后的昭男并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只能靠打零工领日薪,情况时好时坏,而由于昭男的到来,本来接受生活保护的义昭老人,也因为儿子偶尔的几次较为丰厚的日薪而被告知终止生活保护,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
儿子昭男在失业之后的“打零工”就是一种派遣工作,年龄太大或者身体不够强壮的肯定做不了,因为派遣工作往往所做的都是一些“体力活”,工期不定,地点也不定,也不能保证每个月都能接到这样的工作,工人们的生活并没有稳定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