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智化:连通科学与人文的心理治疗视角读后感1000字( 六 )


这些方法或许有一定帮助,但只能解决我的情绪问题中其他人也共享的部分 。我的情绪问题中那些独特的部分——某件事“挑动了我的某根神经”,某个人唤起了我在某一段不太好的早期关系中形成的反应模式——这些都需要个人化的探索与理解 。
对情绪进行深入探索,也就是对情绪进行心智化 。心智化理论的提出者Peter Fonagy将心智化解释为“holding mind in mind” 。值得注意的是,心智化是精神分析中少有的实证向的理论,心智化治疗几乎是精神分析中唯一的循证疗法 。而尤里斯特将心智化与自传体记忆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心智化情感”这一概念,认为对情绪进行心智化必须结合每个个体独特的经历,而治疗师需要做的就是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与来访者建立安全的关系,帮助来访者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探索,并且让来访者在咨访关系中对更有效地情绪反应和情绪表达进行试验演练 。
这样的治疗观念直指新精神分析的两大核心:1)重视早期经历的影响,通过分析过去的经历以理解当下的问题;2)重视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和动力,将咨询室看作帮助来访者更好地理解、应对生活的实验室 。
书中提到了新精神分析对传统精神分析进行的批判:经典精神分析关注俄狄浦斯冲突,对移情进行一维的、还原主义的解读,沉溺于对患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准确重建的幻想 。这背后的一个隐含的观念是:这些“预先包装好”的治疗内容适用于每一个患者,甚至每一个人 。然而这些内容本身无法证实或证伪,不属于科学 。也就是说,它的内容不是科学,却隐藏着“适用于每个人”的立场,因而招致批评 。
新精神分析基本扬弃了旧有的“治疗内容”,而更强调“治疗过程” 。治疗师的任务不再是观察而是参与,与来访者建立关系,帮助来访者重新体验过去的经历,发现过去对现在的影响 。
书中最后一章讨论了心智化理论、“心智化情感”概念与比昂、费罗,以及布隆伯格、斯特恩等关系理论家的精神分析思想之间的渊源和异同,对精神分析近几十年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概览 。总结中讨论了心理治疗中“科学”与“人文”结合的问题,作者写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在美国循证疗法占据主导的情况下,为关注个体独特性的人文取向发声,采用的形式是提出了一个既有循证基础又纳入了自传体记忆的人文元素的概念——心智化情感 。
国内和美国的情况不太一样,精神分析是主流,但有很多精分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只学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对于精神分析最新的发展并不了解 。还有很多批评精分的人,也错把经典精神分析当作靶子(即使在美国也有这种情况) 。不能只学习100多年前的旧理论,心理咨询师和爱好者都需要了解精神分析最新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