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智化:连通科学与人文的心理治疗视角读后感1000字( 五 )


有一次,事后我问她,在那样的情况下,她的情绪到底是什么 。她沉思了一会儿,说:“是厌恶吧,你那副自以为是的样子让我恶心 。”
“只是厌恶吗?”
“还有觉得你是我亲近的人,却还是会这样,比较难过失望吧 。”
“但我感觉你好像挺愤怒的 。”
“嗯……或许愤怒确实更准确一些吧 。我挺生气的,你刚才说的话是错的,我不知道你为什么那么顽固……”
“等一下,你到底是因为我说的话内容不对而生气,还是因为我声音大了而生气?”
“唉,主要是因为声音大吧,显得你特别自以为是,趾高气昂 。”
“是不是我那样说话让你想到了过去的某个人或某件事?”
我这样一问,她想到她从小到大一直很不喜欢的一个当官的亲戚,这个亲戚总是对别人颐指气使,还曾经对她指指点点 。她还想到,她的父母总是对那个亲戚言听计从,她对父母一直有一种“怒其不争”的情绪 。
这样,她才对自己的情绪反应有了真正的认识:原来是我大声说话让她进入了对待她讨厌的亲戚的工作模式,并且唤起了她对于父母“不争”的愤怒;此外,她意识到自己还有一种因为觉得她“争不过我”而产生的自责……
《情绪心智化:连通科学与人文的心理治疗视角》一书的作者是纽约城市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师埃利奥特·尤里斯特 。
这本书的焦点自然是情绪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在情绪方面的常见问题:
1.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情绪,处于一种混沌的情绪状态中,混沌状态往往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2.我们总是试图让情绪尽快消失,而不对情绪进行深入探索和理解;
3.我们常常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情绪,压抑情绪,或者以不恰当的方式过度表达情绪 。
如果我没有和我的朋友深聊,她或多或少会处于一种混沌的情绪状态;在我询问她过往经历之前,她都不曾对她的情绪进行深入探索 。或许以后,她的情绪也可以不以向内退缩的方式,而以一种让别人直接领会到的方式表达出来,实现更高效的沟通和发泄 。
当然,我完全没有咨询经验,只是和朋友进行了一次聊天 。但无疑,这次聊天对朋友来说是有帮助的 。
而我也常常反思,我在与人争论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抬高语调,甚至有时候会试图凸显与别人的差异,把不那么极端的观点表达得很极端 。这种一定要“战胜”对方,其实也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我仍在对那种情绪进行探索 。
在这样一个内卷的、人们被媒体报道的来自四面八方的消极信息包围的时代,情绪调节显得尤为重要 。
很多书或文章都在介绍一些普适性的调节消极情绪的方法、策略,包括但不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