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智化:连通科学与人文的心理治疗视角读后感1000字( 三 )


“述情障碍”不单与个人的性格有关,还与文化有关 。咱们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行事普遍谦逊、低调、内敛 。特别是男性,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尤其是两个关系很深的男性(比如父子)在一起的时候 。这种不轻易的表达也不是不想表达,而是没有足够的能力表达 。
女性虽然较善于自我表达,但女性也有自己的“述情障碍”,与男性的沉稳、内敛不同 。女性的情绪往往如同白云苍狗,变幻不定,因此也很难捕捉与表达 。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述情障碍”阻断了人们准确表达情绪的途径,因此孤独就像影子一样伴随着大多数人的人生 。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受“述情障碍”的影响,也就知道为什么这本书被称为“中国人的《百年孤独》”了 。
《情绪心智化:连通科学与人文的心理治疗视角》读后感(三):《情绪心智化》:书写自传体记忆
打开书的时候,很谢谢出版社的编辑老师,能够出版这么新的书 。在当当上一搜,关于心智化的书非常少,所以每出一本,都如获至宝 。
不过要把书读懂,还真的是很难 。这本书11月的时候读过第一遍,但是读过之后感觉云里雾里,所以在元旦假期重读了,才感觉可以写点什么 。
说到“情绪心智化”,首先冒出来的问题恐怕是:什么是心智化 。
心智化,是一个动名词,在我的理解是表示一种动作状态 。比如当我们有一个念头,当这个念头出来的时候,大脑对这个念头进行思考,这就是在进行心智化了;再比如一个人在述说她的宠物丢了,我们共情她的焦急和伤心难过,这也是在心智化了 。
心智化有很多维度,Bateman和Fonagy描述了心智化的4个不同方面:自动化和受控、内部和外部聚焦、自我和他人,以及认知和情感 。
自动化和受控与低心智化和高心智化有关;
内部和外部聚焦,涉及对比内部的思想、感觉、经验与外部的物理或视觉事件;
自我导向和他人导向,作者认为,心智化与使用他人的想法作为自我心智化的一部分有关;我认为在这里心智化体现了一种想象能力,也就是心智化要求能想象他人内心的活动,并以此作为自我的一个参照;
认知和情感,作者强调二者之间的联通性和互赖性 。我认为这里也体现心智化的目标是促进认知信任 。心智化的体验让人感受到安全感,进而可以思考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产生社会学习 。
那情绪心智化又是个什么东西?
心智化情感是一种对情感体验的洞察,可以将其理解为情感调节和自传体记忆的结合 。
关于情感调节,市面上的书很多,可以不用赘述 。而对于“自传体记忆”,我倒想谈一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