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的终结的读后感大全

村落的终结的读后感大全
文章图片

【村落的终结的读后感大全】《村落的终结》是一本由李培林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2019-11图书,本书定价:54.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村落的终结》读后感(一):随便说说
《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李培林 豆瓣评价为“以羊城村为例的文献综述”,似乎挺贴切的 。在社会学著作中不算有新鲜感,但是当作对于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导读与梳理,似乎也不错?四颗星推荐?? 四月底去广州珠村调研,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两面性”:一面是城市化的“盔甲”,匿名且疏离,已成为都市的蓄水池;另一面则是乡村的“骨肉”,蔓生且熟悉,仍是乡村血脉与地缘存续衍生的领土 。而令我感兴趣的,不是这种两面性的反差本身,而是城中村们与都市文化步步侵入之互动关系——这些外在潮水,是顺着哪些旧有或新生的“河汊”流淌至乡村之内?换一个问题,城市化进程是如人们惯常认知的那样减灭了乡村的社会网络,亦或是反而增强了这些“血管神经”?有时候,我越来越倾向后者 。前些天为了给导师产粮,看了一些有关乡村性的文献,却总觉得不满意:如果乡村性是以地理景观、经济指标等数据来表征,那么乡村性的未来在哪里?仅仅是操纵指标权重的数学游戏吗?而且,如果指标的意义在于可以衡量比较,那么难道不同乡村的“乡村性”可以放在天平里对比吗?如果拿着量化结果去田地里给村民讲,农民伯伯怕不是会笑掉牙了 。读完这本书,忽然使我想起了古印度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世界是在一个大象的背上,而大象在一个乌龟的背上 。如果问印度人乌龟下面是什么,他会回答:我不知道,但总有些什么东西 。大卫.休谟认为,乌龟下面这个“总有些什么”的东西就是“实在” 。而乡村性,就是这一实在——我们永远无法用抽象的模式或范畴去描述它,却时常感觉它与我们很近,甚至是我们脚下坚实的承载 。
《村落的终结》读后感(二):走在数据和个案,理性和经验之间——读《村落的终结》有感
2008年,《连线》杂志的主编克里斯安德森说过:“数据爆炸使得科学的研究方法都落伍了” 。后来,他在《拍字节时代》的封面故事里提出,大量数据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理论的“终结” 。
作为写过《长尾理论》《免费》这样互联网新经济圣经的作者,对大数据的推崇,是理所当然的 。在大数据全面兴起的现在,我们暂且不提物理,天文等领域,它至少对经济学,特别是对统计学和社会学,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不再需要数据样本,因为我们可以掌握全部数据;甚至不需要用因果关系分析数据,因为我们只需要考察数据的相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