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的终结的读后感大全( 二 )


就像克里斯安德森说过的:“现在这个海量数据的时代,应用数学已经取代了其他的所有学科工具 。而且只要数据足够,就能说明问题……只要掌握了这些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 。安德森的观点引起了激烈争论,而我几乎是占在他的一边,直到认真读了李培林先生的《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 。我才对这个问题作了重新思考 。
李培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从本书看来,运思行文,尽现大家风范 。初读时,我觉得作为一本2000年代之后的社会学著作,理应在工具上更新,角度上更富有妙想 。但读毕此书,我并没有见到这些,却收获了很多更有意义的想法 。
在较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框架内,李培林先生此书的方法,很是推陈出新 。他开宗明义,在本书的前言里,详细说明了自己写作本书的方法论——
纠结于费孝通先生的“文本概括法”,和林耀华先生的“文学概括法”,李培林先生看似综合二者之长,将全书前半部分归为“文本概括”(“文本概括”是我们熟悉的,《江村经济》式的社会学传统路子 。“把调查的资料和受访者的话语,慢慢地咀嚼,然后转化成比较精练、比较条理化的文本语言表达出来”);全书后半部分做了“文学概括”(文学概括是“把调查的原材料进一步加工成文学的语言,更具体地说,是小说的语言,它不舍弃生活语言中那些鲜活的东西,而是把调查的一些片断、零碎、芜杂的原材料,转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如果我们细心一些,会发现李培林先生,有着自己的思考,甚至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
李培林先生的思考,是从数据开始的 。因为“文本概括法”中无法绕开的,就是数据搜集和分析 。但李培林先生对于数据,充满了不信任 。这种不信任,是因为我们现在用人类学方法搜集数据,难免是共时性的数据,对于研究一个城中村的变迁历程,研究一个历时性的课题,数据很难到位 。他说:“宏观的大规模村落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有往往会丢失甚至‘遮蔽’一些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 。特别是对村落生活和制度历时性变迁的‘过程’研究,一个时点上的共时性问卷调查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
其次,李培林先生所看重的生命历程的“质感”和日常生活的“有血有肉”,也很难在数据中找到 。他说:“从生活到话语已经存在一层‘遮蔽’,从话语到文本产生了又一层‘遮蔽’,把生活感受转化为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有时就像把一道道千滋百味的精美宴席,变成了滋味单一的维生素或蛋白质” 。萨特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一件日常小事,如果形诸文字,变成文本,立马就会变成一个传奇 。虽然立意正与李培林先生相反,但是逻辑和思考是一样的;《周易》里也有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思考,是说“文字无法传达语言之意;而语言又无法传达意念之意”,如果把这句话换成“数不尽言,言不尽意”,大概也正是李培林先生所要表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