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的终结的读后感大全( 五 )


鹭江村,甚或说广州城中村的理想型“羊城村”,乃是城中村这一概念下的众多子类型之一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之下,村庄居民经历物质环境的剧变,传统乡土社会的身份认同、生活方式、生计模式、道德规范等方面遭遇现代都市文化的极大冲击,以及市场逻辑的侵入,由此衍生出许多社会、文化和经济问题 。城中村已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前赴后继的重要课题,按照战洋和童小溪的总结,城中村研究大致存在三类理路:第一类,从城市的角度出发,城中村被视为一个待解决的负面问题,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反题 。第二类,从村庄发展角度出发,城中村是城市化的中间阶段,村落经历裂变与新生,走向终结 。第三类,学者关注市场化条件下外来打工者在城中村里社会关系、生活伦理和主体性的生产和重构(战洋&童小溪 2017) 。一般认为,李培林及其学生关于城中村的社会学研究落在第二个类型中,但实际上这样的分类简化了这本书丰富的学术内涵,尤其忽视了重要的经济社会学取向 。
本书基于2003年广州城中村田野调查[1],借鉴韦伯“理想类型”的研究方法,经济社会学的分析视角,核心论点是村落的经济行动“嵌入”在社会行动中 。总的来看,本书回答了以下命题(1)是什么:广州城中村不同于欧美城市新移民聚居区、贫民区,也不同于华北地区、长三角地区出现城乡结合部,其独特之处是什么?在普遍意义上,村落终结的过程是什么?(2)为什么:城中村为什么产生并能够长久地存在?城中村发挥何种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城中村改造为什么如此困难?在此基础上,由小见大,作者关照到乡土社会遭遇的阵痛,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社会剧变 。
作者对经济学、社会学相关文献非常熟悉,研究回顾系统而扎实,善于旁征博引,并在跨文化比较的视野中审视中国城中村现象的出现 。但是,前文的论述中有偏重理论、与现实情境脱节的倾向,生动的调查资料略微被理论压过一头 。
作为对调查的总结、对现实的回应,作者提出渐进式、整治型、以长时间充分博弈为核心的城中村改造方案,但是并未论证其中的逻辑 。这是本文希望阐明的问题 。本文认为,正是作者采纳经济社会学分析视角、这一深层次的思考逻辑最终导向了渐进式改造方案 。下文我将首先阐释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在本书中如何体现,然后结合城中村的运行逻辑、特质属性与宏观社会背景,逐步分析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如何导向渐进式改造方案,尝试勾连作者的经济社会学视角与渐进式改造方案之间的逻辑关联,并对这一城中村改造方案进行评价与反思 。
二、从经济社会学视角到渐进式改革方案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