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的终结的读后感大全( 八 )


第一,多方利益主体在时间和空间内充分、自由地进行博弈和协商,这一思考的深层逻辑是古典经济学中,将一切利益纠葛交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协调,以求得经济效率高、总体满意度高的结果 。
第二,作者继承马歇尔经济社会学思想,关注各种形式的经济与社会组织,将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来看待,区分出政府、村集体以及开发商三方组织,并深入剖析村集体这一经济与社会组织的制度结构 。
第三,在改造方案中,重视农民的经济理性(经济追求)与价值理性(人情约束),兼顾社会制约性与经济人的能动性、自我选择性,体现了一种经济学与社会学思想的混融 。
2、反思与评价
渐进式解决方案的特色是强调时间尺度的积极影响,即让众多复杂的利益冲突交于时间来协调,其优势是兼顾市场的灵活与社会中多元利益的诉求 。但是,这一方案的弊病十分鲜明,将问题交于时间似乎存在某种意义上的思维怠惰,也即无论适合城中村场域里各方利益的纠纷会有一个结果,但是当我们对最终结果进行道德判断时,可能会发现它并未实现“尊重城市生态多样性”的最初愿望 。究其原因,市场的逻辑和社会关系的逻辑不是并行不悖的,给出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机会让各方利益角逐和博弈与“合理”的解决方案之间并不存在因果的、直接的逻辑关系,强大的资本集团可能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城市改造的主导权 。在这个意义上,作者需要进一步考虑,作为管理者的城市政府能够提供何种必要的协商规则,制定强而有力的行动边界和规则底线 。
还存在的问题是,以自下而上的逻辑改变城市中微观空间形态、调整用地功能,其改造周期的时间成本到底如何,是否可能滞后于周围城市景观的更新,同时,突出居民自主性的改造方案能否与城市总体规划契合?
总的来说,我认为作者强调时间的真正目的,与其说是“慢”,不如说是“因地制宜”,所谓一村一策,激活社会和民间的力量,依据城中村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参与式的改造方案 。
四、结语
本文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经济社会学分析视角如何导向了以长时间充分博弈为核心的渐进式改革方案,希望做一些补足的工作,阐明作者未能详细勾勒的逻辑链条 。同时,本文认为渐进式的改造方案亦非完美,深思之下也有许多可以补足的空白、可以争论的地方 。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这本书 。纵观城中村产生、发展、转型的过程,作者将我们指向了实证性和规范性这两重意义上的结论:
第一,实证性层面 。城市发展必然带来空间结构的更新、改造,因此作为城市一部分的城中村空间结构必然经历消亡和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