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的读后感大全

《瓦尔特·本雅明》的读后感大全
文章图片

《瓦尔特·本雅明》是一本由[美]理查德·沃林(Richard Wolin)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瓦尔特·本雅明》读后感(一):笔记!
1:本雅明1892年7月15日出生,1912到1915年,在柏林求学,青年时期参加青年运动,加入维内肯集团(崇尚精英主义与领导层专制),因不认可该组织,之后脱离 。1933年后在巴黎流亡 。2:本雅明的思想构成:末世论历史哲学思想,犹太教复国思想,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3:他认为善的理念不能被经验与被教育,但这也会导致对经验世界的不作为,因此本雅明逐渐不满康德的学说,他认为康德的认识论具有极端的主观主义,不应当从原子化的个人立场推演整个世界 。即康德对先验意识的信念 。本雅明认为真理在起源上是客观的,从世界推演个人寻找经验世界救赎的可能性 。之后把宗教当做根基的实践概念 。4:本雅明的批评理论反对用外在标准评价文本,比如他反对以心理学的视角评价《白痴》 。他认为艺术作品是通达真理的客体,比如他认为《白痴》有一种不可忘却性,即青春的不朽 。5:本雅明用弥赛亚的碎片时间与历史进步主义时间进行对立,对被剥夺了好的正义的生活以及只繁衍与求生进行批判,所以他对19世纪巴黎的现代化外衣(资本主义的消费)进行批评 。6:他用悲苦剧的寓言结构呈现救赎意向 。关注哲学的表现问题,对同一性进行批判 。7:他以论说文的碎片化反映了世界意义的失落 。其中理念是永恒的星丛,从里面的各点对现象进行划分,通过现象被表征 。他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对理念世界的假定描写 8:《悲苦剧》具有神学倾向的批判救赎方法,用寓言式的方式解读 。9:他从弥赛亚神学转向了历史唯物主义,在一个布尔什维克的影响下阅读卢卡齐,转向了左派,并对当时的共产主义实践表示欢迎(基于当时德国的情况) 10:本雅明借助超现实主义,消除哲学思想与日常生活的差异,把日常生活的要素从原始语境中超拔出来,产生震惊效果,把传统哲学从过度抽象中拯救出来 。11:本雅明对梦境意向感兴趣,他认为梦幻是人类乌托邦想象的储藏室 。12:本雅明被布莱西特的介入艺术(介入政治生活,排斥艺术的“自我封闭”形式,攻击为艺术而艺术,增强观众的政治社会意识)吸引 。
《瓦尔特·本雅明》读后感(二):笔记!
【《瓦尔特·本雅明》的读后感大全】1:本雅明1892年7月15日出生,1912到1915年,在柏林求学,青年时期参加青年运动,加入维内肯集团(崇尚精英主义与领导层专制),因不认可该组织,之后脱离 。1933年后在巴黎流亡 。2:本雅明的思想构成:末世论历史哲学思想,犹太教复国思想,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3:他认为善的理念不能被经验与被教育,但这也会导致对经验世界的不作为,因此本雅明逐渐不满康德的学说,他认为康德的认识论具有极端的主观主义,不应当从原子化的个人立场推演整个世界 。即康德对先验意识的信念 。本雅明认为真理在起源上是客观的,从世界推演个人寻找经验世界救赎的可能性 。之后把宗教当做根基的实践概念 。4:本雅明的批评理论反对用外在标准评价文本,比如他反对以心理学的视角评价《白痴》 。他认为艺术作品是通达真理的客体,比如他认为《白痴》有一种不可忘却性,即青春的不朽 。5:本雅明用弥赛亚的碎片时间与历史进步主义时间进行对立,对被剥夺了好的正义的生活以及只繁衍与求生进行批判,所以他对19世纪巴黎的现代化外衣(资本主义的消费)进行批评 。6:他用悲苦剧的寓言结构呈现救赎意向 。关注哲学的表现问题,对同一性进行批判 。7:他以论说文的碎片化反映了世界意义的失落 。其中理念是永恒的星丛,从里面的各点对现象进行划分,通过现象被表征 。他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对理念世界的假定描写 8:《悲苦剧》具有神学倾向的批判救赎方法,用寓言式的方式解读 。9:他从弥赛亚神学转向了历史唯物主义,在一个布尔什维克的影响下阅读卢卡齐,转向了左派,并对当时的共产主义实践表示欢迎(基于当时德国的情况) 10:本雅明借助超现实主义,消除哲学思想与日常生活的差异,把日常生活的要素从原始语境中超拔出来,产生震惊效果,把传统哲学从过度抽象中拯救出来 。11:本雅明对梦境意向感兴趣,他认为梦幻是人类乌托邦想象的储藏室 。12:本雅明被布莱西特的介入艺术(介入政治生活,排斥艺术的“自我封闭”形式,攻击为艺术而艺术,增强观众的政治社会意识)吸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