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的读后感大全( 二 )


《瓦尔特·本雅明》读后感(三):“时空”视角下的本雅明思想再梳理
读罢本书,想着自己此生倘若能写出如此水平的研究著作,心愿足矣 。理查德?沃林抓住了本雅明的“雅努斯双面”——犹太神学与唯物主义——梳理清其“救赎美学”,严谨扎实、明晰透彻 。有人将此书看作理解本雅明思想的入门书,那么这门槛并不算低,整本书的给我的阅读感受是并不那么容易理解(尤其第三章) 。因此,如果按照文献到原著的阅读顺序,那么读本书之前至少对本雅明及其思想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才会有更清晰、深入的理解;如果按照原著到文献的阅读顺序,那么本书是进一步吸收、深化原著思想的上好之选 。毋须赘言,写这样一篇读书评论或者札记,一是想按照自己的理解再一次梳理本雅明的思想,二是将阅读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晦涩不清、不理解的地方作再一次的反思、理解 。但如果直接按照本书的思路,那意义其实不大,想了很久,决定换一种视角来反刍自己的一些体会,即从时空的视角对本雅明思想作一次再梳理 。因此,标题就拟作“时空视角下的本雅明思想再梳理”,前前后后想过几个标题——“时空视域中的本雅明思想”,觉得不恰当,因为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视域”本身就是时空的体现,有重复累赘之嫌;“从时空脉络看本雅明思想”“本雅明思想中的时空脉络”两个标题虽然更符合我的心意,但“时空脉络”又似乎会引起误解,因为“时空脉络”既可能是本雅明思想的发展历史,也可以是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重新整合本雅明思想 。从时空角度对本雅明思想作再梳理之所以是合理正当的,是因为本雅明所处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即使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转变,其最显著的标志便是形而上学的崩溃及时空经验的强调,从尼采反形而上学到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实践”,这一趋势清晰无疑 。从本雅明思想本身而言,他的神学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经验论也始终占据核心地位,抓住这一脉络便能更清楚理解他的“救赎”、革命实践、历史唯物研究、单子—星丛—辩证意象以及“灵氛”与“震惊”的经验构型等 。
从本雅明的神学形而上学来说,正如理查德?沃林所言,犹太神学贯穿于其思想始终,虽一度因其唯物主义的革命激情退隐,但在对唯物主义革命失望之后神学的救赎愿景又在他的思想中显现出来 。本雅明的神学形而上学首先是他接受的犹太教影响所致,正是因为这种宗教影响,随之而来的是“末世论”,这极大地决定了他的衰退、堕落历史观,即历史是一个不断走向衰退、没落的过程,是一个“永恒轮回”“始终如此”的循环 。在这里,本雅明反用了尼采的“永恒轮回” 。尼采本意是通过“永恒轮回”来断绝世人超越此生抵达彼岸的虚幻愿望,人永远都在时空之中,在此岸世界轮回,尼采以此将人置之死地而希望其后生,热爱现世生活 。从对“永恒轮回”的作用可以看到尼采的乐观昂扬,也可以看到本雅明的悲观心态 。然而,本雅明有理由悲观失望,德国对犹太人的隔离、排斥,战争的阴影笼罩,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对传统社会摧枯拉朽式的瓦解,带来的却是理性的算计、人的物化以及社会历史总体性的丧失......所有的这些都使末世论得到了映证,同时也戳破了资产阶级的线性进步神话 。而这一切的希望何在?本雅明认为只有神学形而上学才能通向救赎,在任何时刻弥赛亚都可能从时间的窄门进来 。然而问题在于,弥赛亚的救赎是其独自完成的,因此弥赛亚时刻何时到来,人是无能为力的,或许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 。因此迫于历史环境的重负,本雅明不能再坐等救赎的降临,在尝试过超现实主义的救赎方式失败之后,他转向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救赎 。于是他在布莱希特的影响下,寻求主动出击的可能 。在这一时段,本雅明寄希望于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以为无产阶级的进步革命必将为人类带来希望 。在他的研究中,开始鼓吹审美的政治化,即文学艺术必须为进步的政治革命服务,认为以此对抗纳粹的政治审美化 。相较而言,在这一点上阿多诺比本雅明更加深刻、清醒,他认为艺术只有保持自律才能介入社会,批判现代性 。他指出本雅明的审美政治化与纳粹的政治审美化其实相去不远 。本雅明未能意识到,如果资产阶级乐观的进步是神话,那么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进步的乌托邦又未必不是另一种神话 。果然,1939年的苏德和约使本雅明寄希望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想法破灭了,从而他又回到了早期的神学救赎美学之中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救赎的愿望一直都没改变,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