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梦读后感摘抄( 四 )


通过对年少时期经历的回忆,恩古吉把斑驳的时光、家庭遭遇与肯尼亚的反抗斗争结合在一起,批判性地揭露了英帝国的压迫和奴役本质,反写了殖民主义时期被白人妖魔化的黑人形象,使个人性的家庭叙事具备了国家/族群叙事的性质 。
《战时梦》读后感(四):《战时梦》:可我,如此贫穷,仅仅拥有梦
《战时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叙事上具有一明一暗两条线,明线是在描写作者恩古吉·瓦·提安哥在肯尼亚成长的童年记忆,暗线则是透过历史审视非洲人民对抗欧洲殖民主义,自我意识觉醒的抗争历程 。
要想与书中的故事产生共鸣,不得不去简要了解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肯尼亚共和国位于非洲东部,1890年肯尼亚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殖民当局制定法律掠夺非洲人的土地,失去土地的非洲农民被驱赶到专门划定的保留地,或流落到城镇和白人农场出卖劳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肯尼亚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走向高潮,成立了以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联合各阶层人民的反帝政治组织,开始以武装斗争来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见茅茅运动);1960年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和肯尼亚非洲民主联盟相继成立 。
蛮夷之地的非洲小人物的人生脉络只能是掩映在历史洪流里 。他们希冀天国的锦缎,追求梦想中的教育、自由、民主,但人民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当母国咳嗽时,这些殖民体系的产儿相继感染了不可抑制的流感 。”
穷人家的孩子就要尽全力的奔跑 。
恩古吉·瓦·提安哥的童年故事始于1954年四月的一天,在民族沦为殖民地的大背景下,如何消解饥饿是年少的恩古吉所要面对的第一难题,少年不得不通过看书、听故事来抑制自己对于食物的渴望 。恩古吉的父亲从白人传教中心的产物即黑人地主的手里赢得了建造五间小屋小屋的权利,前前后后娶了4个可以发挥不同作用的妻子帮助他共同操持这个家,依然在为拿什么喂饱他的孩子和一大群牛羊发愁 。他的父亲属于思想未开化的一类底层非洲人的代表,他们仅仅围绕自己小家庭得失打转,丝毫不觉得当地仲裁法庭的法律体制被用来在非洲人的高地上割划出一块白人高地是否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
自卑作为贫困的衍生物是少年恩古吉遇到的第二个人生难题 。服饰的差异是贫富距离的最直接代表,少年的恩古吉自穿上校服的第一天起就逐渐被渗透到内心的自卑感困扰,继而欺骗穿着寻常裹身白布的弟弟和自己分道而行 。但随着认知的不断提升,恩古吉认识到“教育和生活方式能够以消极的方式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力,并且能够将人分成三六九等”,终获得来自自己内心的珍贵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