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人读后感精选( 三 )


《织梦人》读后感(三):这一次,我想为了国家
苦难的经历会给一个人带来不竭的力量,屈辱的国家历史会不断激励人民奋斗向前 。百年屈辱史是每位中华儿女心头难以愈合的伤口,被英国殖民四十多年的肯尼亚人民无不向往自由和独立 。
作家恩吉古·瓦·提安哥是万千被殖民的肯尼亚人民的代表,他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自小目睹了殖民者在自己家园的种种暴行,亲人因参加反殖民斗争被残忍杀害,家国一体这颗种子在他心里牢牢扎下了根 。
一个青年学子如何成长为一位“终身非洲作家”,小说《织梦人》,给了我们答案 。有的猛士选择拿起武器追求自由,有的人选择拿起笔,控诉这黑暗的世界 。
由恩吉古我联想到了鲁迅,他们都是在国家受到殖民统治时,选择用文章唤醒麻木不仁的民众,以笔为刀,屠尽世间殖民压迫者 。
恩吉古的童年一边是黑人,一边是白人,两极分化的成长环境就决定了他对殖民者发自内心的仇恨 。辛苦创作的小说《心中的伤口》因将矛头对准白人被取消在国家剧院演出,只因一句“一个英国官员是不会做这种事的” 。殖民者所犯下的无数暴行只因他们是高高在上的英国官员就能轻易抹杀吗?那么流血的土地悲哀的呜咽声又能轻抚谁心头的伤痛?
可以说,恩吉古是幸运的,他作为英属殖民地臣民进入麦克雷雷大学,这里早就了他 。踏上行进的列车,恩吉古满脑子想的都是“逃脱,终于逃脱了”,逃离肯尼亚这个充满恐怖与动荡的国家 。在入学宣誓仪式上,“追求真理”这四个字深深刻进了恩吉古的脑海里 。
真理是什么?真理是依附于信仰而存在的,信仰就是布鲁诺和托马斯哪怕被教会烧死也要坚持自我的理念,作为一个殖民地的臣民,信仰就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哪怕流血牺牲,也要不断为之奋斗 。想到了《觉醒年代》中无数为革命牺牲的先辈烈士,我们以后人的眼光来看这段历史,知道他们终将取得胜利,可在当时,没有人知道明天究竟是怎样的,即使不确定,即使希望渺茫,他们依然愿意为了心中的信仰赴汤蹈火 。肯尼迪就职时说到“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拿起笔的那一刻,恩吉古不知道明天会遭遇怎样的事情,伤痕累累的肯尼亚何时能摆脱黑暗的统治走向光明,但,拿起笔是他对宣誓效忠的国家最深沉的爱 。
在恩吉古成长道路上,他的母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母亲经常问他一个问题“这是最好的吗?”什么是最好,我们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它却能指引你在通往卓越的路上不断向前 。在殖民地国家,一位黑人母亲有着这样的眼界和思维,就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中国人有句老话“穷养儿子,富养女儿”,很多人浅显的按字面意思去理解,以为只是给予财富的多少,殊不知,这穷和富指的是精神上的教导,让儿子经受磨砺,让女儿眼界开阔,才不会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迷失、走歪 。金银财富、人脉资源很多都是过往云烟,教育孩子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才是最重要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