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人读后感精选( 四 )


从戏剧创作成长为小说家、政论家,恩吉古的心中始终想着为国家做些什么,并不断去做到最好 。1963年肯尼亚宣告独立,他的笔,始终没有放下,这一次,依然为了国家、为了人民 。
《织梦人》读后感(四):织梦人|以这样的形式,与非洲相拥
对于大部分读者而言,在文学版图上,非洲好似是缺失的一块,但大家不会因为这块缺失而感觉遗憾、叹息,好似非洲不输出它的文学,是理所应当之事 。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非洲作者写的书 。
但每一片土地,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故事 。只不过属于非洲的,多半是外界强加给她的,而不是她自愿讲述给外界听的 。
我们很小的时候,便看《动物世界》,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动物的迁徙,我们从中可以知道一片土地可以如此辽阔,一片土地上可以有如此庞大的动植物群体而不被人类所侵扰,渐渐长大,才发现小时候的理解是多么天真,非洲自来被文明世界称之为野蛮的地域,而文明战胜野蛮,文明欺辱野蛮,被看作是理所应当的 。
这样的征服,从大航海时代开始至今并没有结束 。这样的征服,让非洲的地域文化在其独特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外来人痕迹,而毗邻她最近的,便是欧洲 。
欧洲征服非洲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希腊罗马时期,只不过当时人类活动范围有限,仅仅是尼罗河流域的文明与地中海周围的地区被记录,什么希腊民主、罗马荣光,埃及艳后等,都极早将非洲与欧洲的血脉连在了一起,但在历史所记录的文字中,非洲一直是欧洲的附属、殖民地或者属国,从大航海时代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非洲独立运动高潮迭起 。
《织梦人》的作者肯尼亚文学家恩古吉·瓦·提安哥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走向文学创作之路的,当一个国家从殖民地走向自由过程,生活在其中的文人敏感的情绪也会在文字中闪现,我们无意从历史中打捞现实,且从恩古吉的个人自传中来一窥20世纪60年代给世纪以极大冲击的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些许面貌 。
这是一部薄薄的书,是作者自传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前两部分别是《战时梦》《中学史》,作者以记录自己的生平遇见来阐述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 。《织梦人》一方面是说自己走向文学创作之路的过程,一方面又呈现自己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国家在历史的路口所面临的选择 。时代是艰难的,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也是艰难的,好在心中还有火光,还有去织就未来梦想的愿望 。
相对于大多数非洲人,作者是幸运的 。他能够读到大学,他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耕,他能够有机会在白人办的报纸上发表文章,他有机会进入白人的报刊机构实习工作……当黑与白不再是单纯的对抗,作者在苦难中,让我们依旧看到人性的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