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读后感摘抄( 二 )


学校校徽和最近刚学的专业课ppt上都出现了篆书,想起书里的讲解,突然就感到很高兴,这本书果然没有白看 。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读后感(二):一本书读懂汉字的历史与起源
是什么让中国人成为了中国人?或者说,是什么让中国文明可以成为世界上唯一几千年来未间断的文明,在每次分裂后都会再次整合,在每次被入侵征服后都能重新站起来?
那就是汉字 。
因为使用的是全世界主要文字中唯一的表意文字,天南海北听不懂互相口音的中国人可以用同一种文字交流,跨越数千年的后代也仍然可以看懂和欣赏古人的哲学、文学作品 。
因为汉字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将每个中国人连接在一起,所以中国人才能不断重建自己的文明,依靠文化认同一次又一次的再次统一 。不夸张的说,只要汉字在,中国就在 。
也是因为表意的特征,汉字成为世界主要文字中,最难学习的一种 。无数外国人,哪怕精通七八种拉丁语系的语言,看到动辄数千的汉字也一头冷汗 。但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的认知和学习并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有我们自己的窍门和方式 。
今天为大家带来一本书《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这本书出自清华大学李守奎教授之手,他多年从事古文字、汉字理论等方面研究,是真正以专家身份开展汉字文化普及工作 。书中以具体字例的阐释为主体,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汉字的字形为什么能记录某个意义,二是汉字的字形发生过哪些变化以及怎么解释这种变化,三是说明汉字构形及其变化反映出的古人认识世界的方式 。
书中开头结尾有九讲是基本文字理论的阐述,其余各讲,每讲解说一个或一组汉字 。作者选择的均为现代常用汉字,从“人”“众”,到“眼”“睛”,到“书”“画”,等等,首先把每个字做“陌生化”处理,通过构形理据分析,揭示每个字体现的古人思维、智慧和历史文化背景,并描述字形演变的过程 。在作者讲解中,有新出古文字资料的征引,有学界前沿成果的融入,有关于一些问题的个人看法,这本书兼具了学术性,有助于开拓读者的视野 。
我们常常有体会,用今天我们通行的简化字的字形来分析字义常常会有不通之处 。
在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讲解,比如“卧”,字义为躺着休息,从字形上首先判断不应是形声字,“臣”与“卜”与“卧”的读音没有相通之处,但“臣”和“卜”连在一起也解释不了字义 。上溯至《说文》,知道字形中的“卜”是“人”形的讹变,许慎说字义是取“臣”伏状,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也相当勉强 。如果讲解进行到这里,汉字阐释的第一个问题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作者指出,“卧”字在汉代后常见,汉代以前目前所见多为部件,比如“监”的上部——,所谓“臣”者乃是眼睛,接近于《孟子》所说“隐几而卧”的样子,《说文》的解释凭借的也是讹变字形 。由此,我们才算找到了“卧”字早期的样子,但作者同时指出,目前汉代以前的古文字中尚未出现单独的“卧”字,构字理据尚不完整,呈现出学界目前研究的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