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读后感摘抄( 四 )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读后感(四):中华文化之基因——汉字
很多人都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 。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 。
——国家宝藏
众所周知,泱泱华夏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从此告别野蛮生长 。追溯历史,人们常说到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属于自己的古典文字,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国 。
像西亚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圣书文字,东亚黄河流域的汉字,南亚印度河谷的哈拉帕文字等,这些古典文字都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出现了 。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汉字,世界其他地方自源的古典文字全部消失了 。汉字是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古典文字系统,这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
这又是为什么呢?《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会告诉你答案 。
这本书的作者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守奎,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王永昌 。
从2018年11月到2019年10月,“李守奎说解汉字”在喜马拉雅平台连续播出150期,成为该平台反响很大的文化类节目 。节目播出后,多家出版社希望李教授能够出版讲课书稿 。李教授经过多次增、删、补、改,最终形成定稿 。
这本书结合新出古文字资料和学术界前沿成果,遵循汉字构形与演变的基本理论,运用汉字系统的内在联系,成组说字,彼此印证,将古文字释读、汉字阐释、汉字理论和淮南子文化普及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对不同层次读者需求的兼顾 。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读后感摘抄】01.汉字的一笔一划都有其道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从上学识字开始,老师教我们学习写字的时候,为了方便我们识记,会将每一个字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字,比如“天”字,分解为二和人,“领”字分解为令和页,“站”字分解为立和占……
有些字我们自认为了如指掌,它的一笔一划,甚至这个字的意思我们都了然于心 。然而,事实并不如我们所想 。有些字写了十几年,现在才知道一直写错了 。比如“冒”字,上半部分并不是“日”或者“曰”,而是“冃” 。“冃”字头是帽子的象形初文,显然,写成“日”或“曰”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
所以,汉字的一笔一划都有其道理可讲,且积累了深厚的文化 。远到这个字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功能是用来刻画还是用来算筹的,古代人又是如何去表达这个字的,经历了哪些发展演变成今天所写的汉字 。
比如我们最常说也最常见的字“人”,这个字在古文字中,并不是分开两条腿站立的人,而是有点弓腰驼背的样子,直到汉代才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一撇一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