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读后感摘抄( 三 )


“人”,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的含义,它代表着人的身体的直立,也反映了我们的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当然人后来也延伸出来了很多深沉的含义 。例如人要立足于地,头顶这天,才能独立行走,才能成“人” 。
“天”是一个象形字,它可以解释为“人的头上有一横,那就是天”,所以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是非常的形象的,天用甲骨文表达的时候就是一个小人的头上面画了一个大方块 。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 。
“水”也是一个象形字,是根据河水的形状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字 。它代表着温柔、包容 。也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之一 。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
汉字博大精深,一字之间便满载了厚重的中华历史与深刻的人生思考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汉字,是我国区别于他国的独特的语种,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启智明理,增人智慧 。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故事 。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等等,都隐藏在一个个的汉字演变过程中 。
汉字经过至少3300年的发展,大部分字的字形音义有诸多变化,讲解汉字,需要把这些曲折变化分析清楚才能看到汉字完整的历史 。在《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这本书中,凭借多年古文字学的研究经验,作者将其中重要的问题予以提炼,在曲折中探索通向汉字真相的路径 。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读后感(三):来了解一下汉字的前世今生吧
以前看梁冠华版《神探狄仁杰》的时候,对他在电视机为别人解析文字很感兴趣,当时他提出对方这个字,他通过解析来分析放下这个人的情况,那人写的是一个繁体的盐-鹽,狄仁杰就当场拆字说出了那人现今的状况,拆解的挺准,也通过这个片段,让我觉得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确实需要好好理解学一下了 。以前听说东汉许慎著过《说文解字》,但因为太深奥,看不太懂,一直都想找一个比较直白的近乎口语的书,感觉好难 。直到遇见这本《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这是一本在古汉字学家眼中的汉字真相,书中对汉字阐释的目的,是揭示汉字形体结构及其发展演变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 。本书着眼于每个字的构形理据分析,揭示汉字中体现的古人思维、智慧和历史文化背景,并能简要精当地描述其形体演变的来龙去脉,要言不烦,内容非常丰富 。书中,作者用简洁明快、通俗晓畅的口语阐释古代汉字,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极富内涵 。这正是我要找的,让我迫不及待地去找了这本书 。看了下本书的作者,是李守奎和王永昌老师 。李守奎老师,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 。王永昌老师,吉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现任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 。两个都是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专家,他们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而通俗易懂就要打开这本书来看看才知道了 。带着疑问,我打开了这本《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 。本书开始的前言中,李守奎老师为我们简要介绍了,他对这本书的定义和这本书成书的曲折过程 。他讲这本书定义为高中生都能读懂的通俗读物、教学参考书、探讨学术问题的著述 。看到这个定义,我突然觉得李守奎老师好为难自己,要做到通俗易懂就要做到简单,而要作为参考书和著述就要提高它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要满足大众的需求,也要满足高精尖人才的苛刻要求,太难了! 在成书的过程中也是够曲折的,经历了课堂教学、音频播出、项目立项与形成书籍、出版,四个阶段,从课堂理论实践到通俗语音,从专精尖的学生到普罗大众,从得到国家认可立项到一步步成书,经历了一步步一点点地整理,和很多人的支持与帮助 。这里李守奎老师总结的一句话是对这一系列工作的最好总结,那就是:人活着,不仅要努力创造经济价值,还要有自己想干的事儿,这需要精神上的自我认同 。他们的彼此协作,共同做了一件自我认同的事 。记得去年孩子升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了开蒙礼 。在开蒙礼上,老师不仅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礼仪课,还教育他们在毛笔的撇捺纵横中领会“人”的内涵,一撇一捺写成人,一生一世学做人! 从小,我们都被教育着要堂堂正正做人,但是人字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 那就让我们跟随李守奎老师的讲解,来了解一下“人”这个字的前世今生吧! 李守奎老师在本书的第七讲,就给我们讲解了,从“人”字说起-直立起来的人 。“人”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人站在那里,有点弓腰驼背的样子,知道汉代的隶书,才演变为今天的一撇一捺 。书中还配上了“人”字的演变截图,还引用了许慎的在《说文解字》中解说 。有理有据,很能说服世人 。这里,李守奎老师还进行了总结,“人”字的演变是人类的进化图,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对人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后面,李守奎老师还给我们做了引申 。给我们介绍了“大”,其实“大”更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行 。因为“大”占用了人的象形,所以才有“人” 。这是把我们想到的疑问都进行了讲解 。还将“大”的演变为我们附图做了形象的介绍 。最后,还为我们介绍了“人”字的组合新字-“从”和“北”,他们都是由人组合而来,大家都能想到从,却想不到北也是人组合的 。两个一前一后的人组合起来就是“从”,随从 。它有很多意义,但共同特征是方向是顺的 。从的繁体是“從”,比简体字复杂,却不是最古老的字形,真实颠覆了我们对古老文字的认知,为我们纠正了多年的错误理解 。而“北”,是两个背靠背的人,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北大的校徽 。书中从“北”字的小篆体说起,到“北”字在古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详北不胜”,到最后的静态解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阐释 。书中的话语,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每一个阐释都能找出相应的例证进行说明,最重要的是,李守奎老师还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误解进行了纠正,真正做到了易懂、教学参考、探讨学术,三者融合为一体,很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