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戏读后感100字( 二 )


《迷戏》读后感(二):秦淮河边,有人吟
秦淮缓缓流呀,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 。金陵风雅情呀,瞻园里,堂阔宇深呀 。白鹭洲,水涟涟 。世外桃源呀 。这首来自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插曲《秦淮景》,歌词描写的是金陵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 。听起来也是悠然惬意,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想要神游去这秦淮河畔荡一荡 。提到南京,脑海里闪现的是雨花石、金陵折扇、盐水鸭还是老鸭粉丝汤 。但,有一段沉重的牵绊是全中国人民都铭记于心,不会忘记的--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被占领 。如此沉重的历史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孩子讲呢? 作者姚红根据母亲姚月萌女士的散文改编了一本适合亲子阅读的绘本《迷戏》,创作灵感来源于姚红老师的母亲亲身经历的事情 。本书从三个关键词“戏、民国、战事”展开 。让孩子从绘本的阅读中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京戏、一睹暴风雨前的南京城的平和及繁华,也能了解到南京的那一年 。绘本的封面能看到一个齐耳短发的女孩欣喜且痴迷的看着手中的绝美戏服,上方则看到的便是让作者创作此书的灵感来源经典画面:在作者母亲九岁左右的年纪,一位京戏的名角在南京演出,他在秦淮河边租了一套房子,暂居于此,在他清晨练嗓的时候,河对面就满满当当地站着人,这个壮观的场面在母亲的描述下让作者无法忘怀 。作者将这个名场面贯彻封面、环衬、内页及封底 。从绘本的色彩编排来看,作者用淡蓝色描画故事中出现的河道、用灯光区别屋内与屋外、进入戏院发现氛围越来越暖绒亮堂,因为舞台上方的几盏大灯笼铆足了劲营造舞台效果,当你用自己的双手拉开中缝的大拉页时,这个设计就像亲自用手拉开这场京戏演出的帷幕般,色彩让读者瞬间进入整本书的顶峰 。演出过后,故事的色彩逐渐在为之后的惨烈埋下伏笔,窒息的灰色令人顿时可以感受到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 。在戏院门口的那一页,就是当时南京城的生活写照 。既有鱼贯而入的戏院大门口,有志青年在作慷慨激昂的演说 。一边是娱乐大众,另一边是气愤的青年 。一种冲突感迎面而来 。但在当时,居然可以如此和谐统一 。“也许是嗓音太美了,它顺水顺风地飘去,天才刚刚亮,就引来了河对岸满满的人……”在秦淮河畔的女孩手里攥着帕子模仿着身边的名角,河对岸的人们静静地听着,礼貌且不打扰;再看“第二天早晨,河对岸仍然早早站满了人 。可是……”筱伯伯已不在,对岸人们的表情也发生变化,两页河道的倒影也是有所变化的 。从这儿故事剧情便将要带读者们进入中国历史上令人心痛的灰暗时期 。小女孩迷戏,也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又或许是欣赏筱伯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钱救助因失去家园和亲人的老百姓 。对比封面的乐器排列,封尾多了一些武器 。是否暗示并总结了故事的主旋律? 散文基调的绘本故事并未围绕小女孩个人命运展开,而是让她成为一个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人给读者讲述九岁的她眼里南京城老百姓为之痴迷的京戏 。第一次见到青衣名角筱云仙、第一次进入戏院看戏并为之着迷、第一次和家人即将经历惨烈的战役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亲子阅读并蕴涵中华文化,与孩子诉说战事的好媒介 。书中的小女孩不懂京戏和战事,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 。让孩子们跟着她在书中感受文化之美的同时,了解和平的对立面 。不愧是一本丰子恺图画书奖的好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