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凉州词翻译(11)


81挈:提,拎 。裘:皮衣 。
82诎:通“屈”,弯曲 。顿:抖动,整理 。
83道:由,遵 。礼宪:礼法 。
84舂:把谷类的皮捣掉 。黍:黍子,谷类 。
85飡:即“餐”,吃 。壶: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这里指饭 。
86楛:原指器物粗糙恶劣,这里是恶劣的意思,即指不合礼义 。
87争气:指意气用事 。
88致:极致,最高的境界 。
89隐:有意隐瞒 。
90瞽:盲目从事 。
91谨顺其身:指君子谨慎修养自己,做到不傲、不隐、不瞽,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
92“匪交匪舒”二句:语本《诗经·小雅·采菽》 。匪,非,不 。交,通“侥” , 侥幸急躁 。舒,缓,慢 。予,通“与”,赞成 。
93伦:与“类”同义,指类别 。
94桀纣:夏朝和商朝的亡国之君 。盗跖:古代一个名叫跖的大盗 。
95数:数说,与“诵”意义相近 。
96是:指全而粹合乎礼仪之美 。
97五声:宫、商、角、徵、羽,这里指美妙的音乐 。
98五味:甜、酸、苦、辣、咸,这里指美味 。
99应:指对外界事物的应变能力 。
100成人:全人 , 完美的人 。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 , 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 , 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 。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 。
整体赏析
这篇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文章可以分为四段 。
第一段从开头到“君子慎其所立乎” , 阐述学习的必要性和需要选择好的学习环境 。开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 , 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 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 , 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 。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 , 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 ,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 , 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 , 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 。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 , 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 。学习意义重大,荀子认为 , 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因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 。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 。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 。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 , 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接着 , 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 。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 , 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 。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 。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 。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 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 。”(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 。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