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凉州词翻译(14)


这篇文章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 , 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 , 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而后面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 , 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首段的中心思想 。又如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又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而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 。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 。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 。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却并不死板 。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
在文章中,作者有时又采用对比的方法 , 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 , 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 ,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 。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 。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 。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 。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 。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 。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就不难懂得 , 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
《劝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句式整齐 。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