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诗句的意境( 六 )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 。
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
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
西方国家文学理论中没有“意境”之说 。
但是西方国家的小说散文中有意境的创造 。
比如《简爱》中对桑菲尔德庄园的环境氛围的营造,就是一种意境 。
在中国,意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实际上就是指意境 。
“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语出佛经,为南朝诗学借用 。
如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评诗,有“境玄思澹”之语,可见意境说初见端倪 。
王昌龄的《诗格》首创了“意境”一词 。
到了唐代,皎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即由境而来,由思而来 。
权德舆提出“思与境谐”的理论 。
司空图《诗品》提出“境生于象外”之说 。
刘禹锡发展了“境生于象外”之说 。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说,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多有探讨 。
到了清末,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集其大成 。
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
”“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 。
”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
”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根据童庆炳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 。
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 。
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
它们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 。
同时,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 。
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
就是说,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一种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 。
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
可以举例说明: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 。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
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
比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 。
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 。
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 。
请看原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
- 《中国哲学如何登场》读后感摘抄
- 电视柜|电视柜如何选择尺寸
- 德祐的门店复制模式——如何快速培养人才? 薄荷曼哥
- 如何看出一个女生慢慢不喜欢你了
- 中介|中介如何知道你跳单了
- 如何阅读德里达读后感精选
- 如何阅读福柯的读后感大全
- 猫|如何布置猫的房间
- 专注力:如何高效做事读后感精选
- 如何阅读克尔凯郭尔的读后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