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诗句的意境( 三 )


这些意象暗示我们隐者的超凡脱俗,行踪难觅,也寄予作者的向往和惆怅;甚而引发人们思考,生活中很多的东西我们都可望而不可及 。
(2) 本诗只有一个意象——江雪,没有人踪甚至没有鸟迹的白茫茫一片的江雪 。
江雪与诗中的人物,戴着蓑笠的老翁,构成本诗深远的意境:境与人互为映衬,作者孤高清洁的个性展露无余 。
如何解读诗歌意境求答案【内容提要】 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特别重视意境的构筑,因此,鉴赏诗歌关键是解读好诗歌意境 。
诗歌的意境具有形象性、抒情性和概括性这三个基本特征,解读诗歌意境可以紧紧地抓住这三个特征 。
【关键词】 解读意境 诗歌鉴赏 关键【正文】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删稿》中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
他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 。
什么是意境?意是主观的思想和感情,境是客观的生活和景物 。
艺术作品中,意和境水乳交融,就构成意境 。
意境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审美中心,它的最大功能是抒情言志 。
诗人们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特别重视意境的构筑,因此,鉴赏诗歌关键是解读好诗歌意境 。
一般说来,诗歌的意境具有形象性、抒情性和概括性这三个基本特征,解读诗歌意境可以紧紧地抓住这三个特征 。
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诗歌,在此谈谈我对诗歌意境三性的理解 。
1、形象性 。
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形象是基础 。
一是因为形象是立体的、亲切可感的,容易调动读者的感觉器管,使之参与审美活动 。
二是因为情感是抽象的,形象才是具体的,没有形象,情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艺术的表达 。
屈原眷恋楚都的哀苦本是一种抽象情感,但有了乘鄂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绪风的形象,抽象情感也就具体可感了 。
孟郊科场得意的快乐也本是一种主观情绪,但有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形象,主观情绪也就表露无遗了 。
形象就是景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春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秋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山景;飞流直下三千尽,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水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雨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雪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江南之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塞北之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高山远眺之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寒江夜泊之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恋人惨别之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雄师征战之景 。
凡此种种,都说明诗歌的意境离不开形象 。
诗歌意境中的形象是生动的,而不是呆板的;是鲜明的,而不是模糊的 。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用轻快活泼的笔调描绘了山乡夏夜的特点,从视觉(明月、星天)、触觉(清风)、听觉(蛙声)、嗅觉(稻花香)等各个角度去铺陈景物,连缀形象,从空中写到地上,从山前写到天外,从实景写到虚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
鲜明生动的形象,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看得见、闻得到、摸得着、饶有情感的乡村世界 。
2、抒情性 。
构筑意境,形象是基础,抒情是目的 。
这里说的抒情,不是直抒胸臆,而是专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
意境之所以能感染读者,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形象成了诗人情感的化身 。
诗人把喜怒哀乐这些主观情绪施加给景物,景物也就涂上了相应的感情色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移情于景、寓情于境 。
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
写景就是为了言情 。
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言悯农之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言清高之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言还家之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言归田之乐;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言相思之苦;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言惜别之痛;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言亡国之忧;其闻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言迁谪之恨 。
所有这些,都说明诗歌中的景是因情而设的,写景是言情的最好手段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诗人在流放途中突然遇赦,乘舟东返时写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诗人借彩云之绚丽、轻舟之神速和猿声之欢快表现出自己归家时急切而又兴奋的情感 。